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迄今为止大多数科幻选择了自我的独立,突然的《和谐》着实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冷静想想也确实是必然的结果也许和谐软件的上线又将是另一次崩溃的起源那么,还是看看诸位的看法吧

  作为一部剧场版动画来说,《和谐》本身带有强烈的文艺片氛围,动作场面较少,对于核心矛盾的表现也不算突出。全篇花费大量篇幅用于描述人物内心活动和思考,要不是对相关题材感兴趣的话,本片会显得比较沉闷。

  仅就剧场版来说,《和谐》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常见的切入点包括“反乌托邦”(我并不赞同将这部作品打上“反乌托邦”的标签)、“赛博朋克”等等,不过,最难解的恐怕是女主角的好姬友miaha的思想转变。前面的一部分答案将miaha前后思想不一致解释为:中学时期的miaha表现出的反社会倾向是经过自我伪装的思想,并非其真实想法;而后来miaha追求全人类的harmony状态的行为才是她真正的想法。

  从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理解这种解释——假如miaha这个人物展现出了其他伪装或者欺骗行为。然而,片中凡是涉及到中学时期miaha的部分,全部都表现出了令人难以否认的真挚感,例如引用福柯对于权力、控制和死亡的论述,或者多次向女主角表达“自己的身体和意识要由自己掌控”。作为观众,我很难让自己相信,学生时期miaha所说的话全都是虚假的。此外,从一般的观影经验来看,日式动画其实是相当注重人物形象的统一性的,也就是说,日式动画中人物可以不断成长,但是其最核心价值观是很少变化的。miaha也确实没有展现出任何其他方面的欺骗或者伪装。因此,我倾向于认为,miaha本人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内核。找到这个思想内核,就能解释miaha在表面上的转变,从而理解这部动画的核心。

  1. 关于学生时期miaha的思想

  如果仅仅把学生时期的片段独立出来,显然,miaha的思想是可以自洽的。其思想来源——正如前面很多答案所指出的那样——并不复杂。miaha对于周围高度统一、和谐、可控的环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拒斥心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就是“定番”的“追求自由”。当然,必须指出的是,harmony中的社会并非真正的反乌托邦,虽然社会高度可控,人的精神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出现通过高压统治压迫民众的情况,世界整体也呈现出稳定和平的状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miaha所追求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片中所引用的福柯的论述,描述了权力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控制和影响,而在权力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彻底逃离权力控制的唯一方法就是死亡,这是一种极端。

  (良心的字幕组注释:出自米歇尔·福柯《性史》第一卷《认知的意识》第五章《死亡权利与生命权力》。在福柯的概念中,“生命权利”对于生命的干预不在于剥夺生命的“使死”,而在于干预个体的生活形式的“使活”。生命权利包含两极,一极是所谓的解剖政治,通过建立“规范”控制生的话语权,建构生命的常规并强加于“个体的身体”;另一极则是瞄准人口这一“公共的身体”,通过安全保障和均衡来规避风险,确保整体人口的稳定。简单来说,让你规范的、廉价的生是自由民主主义政治的基础,更是片中生命主义Lifism的基础,因此只有死才能脱离权力关系的束缚)

  (注:不能简单认为“自由民主让人规范、廉价地生”,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生命权是自然权利,只是有一部分被让渡给了政府)

  此外,miaha出身车臣的经历让她得以认识另一个极端,也就是无序状态下的暴力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支配。这种状态下,不存在自上而下、完整有效的权力的控制。

  (良心的字幕组注释:另一种权力:与作为“知识-权力”的生命权力不同,miaha在车臣的经历是一种“使死”的“暴力-权力”)

  第一种情况是群体的、有序的、不自由的、非自然状态,第二种情况是个体的、无序的、自由的、自然状态。显然,miaha想要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追求自由,而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但是,miaha同时否定了这两种情况,对前一种的否定显然来自于对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追求,而对于后一种的否定则来自于自身的悲惨经历。

  2. 后来的miaha的思想

  全篇最为难解的部分,就是miaha最后与女主角对峙时所阐述的目的。miaha很清楚地表示,引发群体自杀事件的目的就是迫使harmony程序启动,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miaha所追求的是有序的状态,为此不惜放弃自由意志。

  表面上看起来,miaha的想法拐了180度,从追求个人自由,直接变成全体和谐。但是,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miaha自一开始,就不是以单纯追求自由为目的的。为了理解miaha的“转变”,必须考虑miaha生活过的日本的状态和miaha所期望的harmony状态的异同。

  片中的日本毫无疑问称得上是“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被教育成具有强烈公共意识的个体。而在miaha所期待的harmony状态中,每个人不具备自由意志,仅仅凭借合理性行动,因此也不会产生冲突,显然也是“和谐社会”。二者相同的地方在于社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而相异的地方看起来就是自由意志的有无。对于片中的“次时代人类行动特性记述工作组”的领导者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区别,也是为什么片中“主流派”并不情愿启动harmony程序的原因。但是对于miaha来说,还有比自由意志更关键的区别:导致和谐状态的原因。

  以片中的日本为代表的“和谐社会”,其基础在于精心设计的社会系统,每个人自身的目的和想法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有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忽视个体的“和谐”,因此是“優しさで人を殺す社会”。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虽然我们还没有在精神上变得如此“高尚”,但是现代国家制度对于公民的控制和影响与片中的社会在类型上是一致的。富兰克林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把“税收”理解成国家权力的延伸,我们就会发现,现代社会中(不论是否为民主社会),个人生活必然无法避免国家权力的影响。miaha据此认为,片中的日本所代表的“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强行塞给公民的,因此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角度予以否定,这也是女主角的认识。

  而harmony状态则完全不一样,根据片中设定,harmony状态中的人会失去自由意志,可以预见,国家权力也将自行消解。这样的“和谐”,就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和谐”,而是基于每个人独立的、合理的行动而造成的“和谐”,或者说是“自下而上”的和谐,这才是miaha所看重的。女主角则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综合来说,miaha所一直追求的,是“个体的、有序的、自由的非自然状态”,而由于人的天性,这种状态是绝不会自动出现,因此miaha选择借助harmony程序实现这一状态。即使是诱发群体自杀事件这一手段,实际上也符合miaha试图打破群体性这一逻辑。此外也可发现,并不是miaha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故意欺骗、引诱了女主角,而是女主角从一开始就误解了miaha的思想,或者说只理解了一半。

  3. 关于结局

  女主角在最后才终于理解miaha的想法,同时也表达了赞同的意思。但是为什么女主角却对miaha说“我唯独不能让你去那里(harmony化的世界)”并杀死了自己的好姬友?说到底还是女主角的私心。miaha对于女主角来说有3个意义:引路人、伴侣、应当复仇的对象。女主角和miaha当然是相爱的,但是miaha作为引路人对于女主角的意义最为重大。因此,女主角不能接受miaha的自由意志的消失。或许也有一点点复仇的因素,但是与女主角对miaha的爱情相比就不重要了。

  至于miaha这个人物,我认为,她的确具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个体的、有序的、自由的非自然状态”,这可能算是自由主义的最高追求了(非自然状态有无数种,自然状态只有一种——无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权利让渡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案,而这正是自由主义的基石)。但是,miaha不论在思维上还是行为上都显得比较偏激。在miaha的价值观中,有序>=个体自由>自由意志。miaha并不重视人类的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正是人类精神的价值所在,没有自由意志,个体自由毫无意义。 可以说,《Harmony》作为一部涉及部分“阴谋论”和“反乌托邦”的科幻作品,miaha却并非是定番的“革命者”形象,相反,她是一个“纯洁的恶魔”。

  整体来看,《Harmony》的确是一部晦涩而另类的科幻动画,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