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技校也应该培养农机手
■本报记者杨杰金娟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人才培养、农机扶贫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农机正在突破传统领域
柯炳生告诉记者,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机器代替人工不可逆转,而且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国农机化水平发展迅速,尤其是近五年,这种发展速度是超出想象的,而且各种领域的农机化水平还在继续加速。
不仅是速度,在科技含量上,也越来越高。柯炳生说,目前很多农业机械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技术模式和发挥空间,比如无人机已经崭露头角。“有些现代化的牧场,无人机还被用来监视牛羊群的动向。”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机化事业大有前途,前景广阔。
农机手培养至关重要
针对农机人才的培养问题,柯炳生表示,“研究型的农机人才当然需要,但随着职业农民的崛起,农机手的培养就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培养农机手,但农机手作为一种技能型人才,需要更接地气。我认为蓝翔技校类似学校就应该在农机手的培养上起到很大作用,不仅是厨师和挖掘机手,也可以培养农机手,为我们的农机化事业做贡献。”
农机扶贫不是给钱的事
柯炳生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深刻体验就是:农机扶贫不是给钱的事。在农机扶贫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一是精准扶贫需要找准需求特定对象;二是找准对象的需求,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团队研发的高原捡拾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三,要找准措施,不同地区需求不一样,需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