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_1000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又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
我们和着柔和的春风,冒着绵绵的细雨,听着潺潺的流水,伴着“哗哗”的拨水声,在碧绿的河面上泛舟,缓缓地驶向桃花源——我向往的地方。
雨渐渐停了,“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薄雾散尽了,太阳钻出云层。小船渐渐靠向岸边,不远的村庄里,户户飘着炊烟。河堤上,山坡上,田野旁,农舍里,一颗颗桃树抽出了新芽;一根根树枝长出了花苞;一朵朵花苞绽放出片片绚丽的桃花。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火红一色,热烈一片。红的似火,粉的如霞……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缈的歌声似的,令人无比心醉。
离船上岸健步登上山顶,走近一株开得最热烈的桃树,提起一枝簇拥在一起的桃花,细细品味,这朵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而那朵却已“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朵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那朵早已“千朵万朵压枝低”了。拨开丛丛枝干,定睛细瞧,在那火红的桃花之中,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的袅娜的开着;有的羞涩的打着朵……他们仿佛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显得格外醒目,这正是“万花从中一点白”啊!俯瞰山下,桃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有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有的“南家桃树深红色,日照霞光看步得”;有的“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花在中国有着渊源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种植桃花的记载,尽管当时我们的祖先生活并不富裕,但都以种桃为荣,把桃花看作了幸福的象征,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把桃树的种子当作礼物带向各国,印度人还把桃花称作“秦地特来”。后来桃花经过100多年的坎坷历程,被传向了世界各地。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爱桃之人不胜枚举,多如繁星。许多文人墨客也都写诗作文赞叹春桃,赞美之词溢于言表。3000多年前,诗经里就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圣”杜甫春天踏青,来到了长江江畔,楼宇之下,黄师塔前,看到一簇簇桃花,心潮起伏,吟出了“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田园诗人”王维来到农家田园赏春。看到薄如绢,绵如絮的桃花瓣和着暖暖的春风,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消失在远方。
不禁赞叹“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虽然他们这样喜爱,但爱桃花的更有甚者。“诗仙”李白生平最爱之物不乏两样:一是美酒,二是春桃。遥想当年,民间歌手汪伦极致仰慕李白,欲结交“诗仙”与其吟诗作赋,对饮琼浆。便以“万家酒楼”,“十里桃源”相约。李白赶忙乘船登岸,来到这里,一看,所谓“万家酒楼”,实为一家“万记”酒楼,“十里桃源”只是名为“十里”的桃源,但汪伦的文采,思想与李白相近,两人十分投机,终成挚友。李白作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色阅不尽,最爱是桃花。春天如果没有绚丽多姿的桃花,将失去一半迷人的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