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袁隆平爷爷-关于袁隆平的作文大全
篇一:千里稻香不朽丰碑
就在昨天,5月22日,一个值得全国人民去缅怀的日子,因为,在那一天,一颗巨星陨落——袁隆平老先生逝世了。
得知此消息后,全国人民自发组织队伍悼念,湖南人民更是站在风雨中,对袁隆平老先生的遗照,多次鞠躬。当时现场的人数达几百人,每个人眼里无不含着着热泪。人人都悲痛至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国之脊梁,就在这一天,轰然倒下。他,让中国人民端上饭碗,端牢饭碗,解决了亿万人的口粮问题。这位奋斗一生的老先生,值得中国人永远怀念。
在得知袁隆平老先生去世后,网友竞相发言,而许多人却不敢相信。一位网友评论道:“中午刚和朋友出去喝酒,得知这一消息后,还以为是看错了。朋友在后面拍着我的肩膀,流着泪说:接受现实吧,是真的消息。那一刻,我崩溃了。”没错,许多人都不肯接受这个现实,一次一次走向中央打电话,反复确认,而得知此消息后,大多数都泪流满面。没有袁隆平老先生,可能饿殍满地的场景还会出现。节约每一粒粮食,使每一粒粮食都尽其所能,帮助人民,就是对袁隆平老先生最好的思念。
袁隆平老先生曾说过:“会各国培育优秀人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一生的愿望……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然而,袁隆平老先生真的做到了。袁隆平团队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育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让他们遍布全世界,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杂交水稻正不断地向高产进行一场没有尽头的冲刺,现在,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试种杂交水稻十多个国家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袁隆平老先生的不懈努力。
而袁隆平老先生在去世前的遗言中说道:“丧失从简,不要让殡仪馆安排任何群众悼念。”一位曾经的国之栋梁,本可以接受很多人的吊唁,而今,根据疫情形势,毅然拒绝了殡仪馆接待群众悼念的意见。
遥寄哀思,缅怀前行。袁隆平院士,我们的国之栋梁,愿您在天堂安好,与您的母亲团圆!
篇二:稻田忠实的守望者
稻香万里,四溢余香,在这片名为中国的土地上,永不弥散。
默默无闻,一生奉献,您的身影也永远映在蓝天之下的稻田之中。
——前言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微风抚过,整片整片的稻苗都弯下了腰,他们在鞠躬,为他们的父亲鞠躬。稻香十里飘,长空万里香,世间一切的稻苗都随风飘起,恭送这位伟人的离开。他不是战士,却拯救无数生命;他不是诗人,却书写动人篇章,他便是培育杂交水稻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对于袁隆平爷爷的印象,只限于图片和视频之中。但是那几张照片我却印象深刻。田野间,他无声地拿着一个本子在记录什么,她身着朴素的衣服,一幅近似于老农民的面孔,饱经风霜,他弯着腰,耕作着,种下的是种子,长出的却是未来的希望。
当我听见袁隆平爷爷去世这个消息时,几分惊讶,几分迟顿,几分伤感。万分难受,却哭不出来,像一块石头堵在心中,闷得有些喘不过气,脑子一片空白,想去拒绝接受这个事实,怔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于是心中水帘阵阵垂下,甚是伤感。
突然想起之前网上的一些流言蜚语,当初一些网友就因为袁隆平爷爷摸了一下豪车,便在网上发表侮辱性言论。现在我就想问你们,你们还有良心吗?他是一个拯救了无数人的英雄啊!他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放在了研究杂交水稻的事业上。袁隆平爷爷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一辈子都努力在这条路上奔跑着,因为路的尽头种着他的梦想,他一步步地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变成了可能实现的理想,他心中有家,有国,有全世界。
《奶奶的星星》中说:人死了,便会化成天上一颗星星,给活着的人照个亮。想必2021年5月22日夜,银河间又会多一颗明亮闪耀的星星,看着中国这一片片他一手创造的稻田,落下泪水,化成雨水,去滋润万物,去滋润他亲手埋下的希望。
谢谢了,袁隆平爷爷!
再见了,袁隆平爷爷!
愿您一路走好!
当您再次俯视大地,请您放心!“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未来我们会替您实现!
篇三:袁老的“流金岁月”
“穿梭在田间垄亩,凝视着子孙千秋,60年汗水灌出一片金色的沃土,91岁高龄缔造出一派绿色的希望,在精明的世界甘愿做一个“顽愚”的痴者,把一生奉献给人类的温饱;在贪闲的世间甘愿做一个永恒的“行者”,用一生追逐科技前沿,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一位耕耘者,在科谷飘香中,让自己成为一个传奇。”这是国家给袁老的颂词,也是袁老的生平事迹,可谁又想到这样一位“国宝”级的传奇之士,在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老爷爷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一生只为他的水稻梦,如今,夏日的丰收之际,他却突然离开了人世。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民不聊生大饥荒的阴霾笼罩在中华大地上饿殍遍地的凄惨景象深深刺痛了袁隆平老爷爷的心。当时的袁隆平老爷爷还是一位教师,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培养人工杂交水稻。他暗下决心,要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吃饱饭。当时美国和日本的杂交水稻都失败了,很多科学家都不相信杂交水稻能够成功,袁隆平老爷爷顶着舆论的压力,在历经13年后,终于成功选日出杂交水稻新品种。直到2004年,全国20%的水稻都采用了袁隆平老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2017年,袁隆平老爷爷领导的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海水稻测产成功;2018年袁隆平老爷爷领导的团队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成功;2019年,袁隆平老爷爷超级稻“超优1000”,在重庆大足区市政成功,平均每亩产达903。9公斤。袁隆平老爷爷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尽管她早已名满天下,但他仍为“禾下乘凉梦”而努力着。
缅怀袁隆平老爷爷,愿袁老在天之灵一切安好。
篇四:纪念袁隆平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教我背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只知道跟着妈妈读,直到上学了,学习了这首古诗才明白它的真正涵义,才知道我们每餐吃的一粥一饭是多么来之不易的。
袁隆平爷爷,被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直有个“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比高梁还高,穗子象扫帚那么长,颗粒象花生米那么大,沉淀淀地低垂着头,风儿吹来,稻花飘香,稻浪此起彼伏,躺在稻穗下乘凉……多么美好而又伟大的梦想啊!我们最尊敬的袁爷爷,他从一个梦想开始,为之奋斗了一生。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妈妈说民以食为天,要是没有袁爷爷,我们中国十几亿的人民都不一定能吃得上饭呢。我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吃饭,不要再浪费粮食,要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
上帝总爱玩一些恶作剧,就在五月二十二日下午一点多,我们尊敬的袁爷爷离开了我们,去了天堂,天空也好像知道袁爷爷要走了一样在伤心地哭泣。我想起妈妈总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神羊和稻谷的故事,妈妈说袁爷爷就是神羊,他为人民从天宫“偷”来了稻种,他累了,他的使命完成了,他又回到了天宫。我含着泪读了一遍袁爷爷您生前最喜欢的诗,为爷爷送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象您一样的人,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篇五:深切怀念袁隆平爷爷
深切哀悼,深情怀念袁隆平爷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国之功勋,民之福泽。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千古,国士无双。
您永远活在全国小朋友心中,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2021年5月22日,一个令全中国人无比悲痛的日子,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消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去世,享年91岁。回顾袁隆平爷爷的一生,每个人的心底无不油然而生敬畏之心,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朝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最让人动人的就是,人们沉浸在风调雨顺的丰年里,闻着十里稻花的香气,体会着田园的富足和美好。
因为粮食代表着富裕,代表着发展,代表着将来,代表着更好更安宁的生活。泱泱大国,亿万人的吃饭问题千百年来困扰着历朝历代的当政者,也困扰着每个家庭。国士无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千古名臣武将,至多有功一国一代,袁隆平爷爷则是有功于全人类。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可是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最好,做到了极致,甚至到离开我们的前一刻还在念叨着这一件事,极致者不凡,值得所有人致敬,值得所有人学习。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爷爷的科研工作,冲破了传统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使得杂交水稻的成果从1976年起,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爷爷毕生的追求。每天都要到稻田里去,已经成为袁隆平爷爷的生活习惯。远古时有神农氏遍尝百草,现代有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而现在“无双国士登仙去,裹腹饱饭留同胞”:
田野上,有您平凡的身影;
烈日下,有您遮阳的草帽;
饭碗里,有您浓浓的深情;
历史中,有您伟大的贡献!
袁隆平爷爷,我们会永远记得你!袁爷爷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却看到了他愈远愈大的背影。
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们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
山河呜咽,每一个国人都在悲恸高呼:“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篇六:米栗虽小有容乃大
——纪念袁隆平老先生,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题记
南园北李指的就是袁隆平和李登海,两位伟人都在全球的温饱问题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人的生命离不开食物,这也就体现了两位伟人的重要性。
2021年5月22日下午1:07,“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九十一岁,当殡仪车在道路上行走时,路两旁围满了路人,有的泣不成声,有的致敬默哀,行驶的汽车都长名为袁老送行,当时天上还下起了雨,原来老天爷在替他哭泣。
在袁老最后离世的湘雅医院门口,不知是谁送来了三束水稻,稻子还带着泥,有着土地的味道。这是他留给人民的馈赠,也是人民为他践行的礼物。2004年,“感动中国”曾给了袁老这样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淑千里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成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支持出果树,我们更要学习袁老这种为国家奉献了一生的精神,珍惜吃的每一粒米饭,让袁老牺牲的有价值。
篇七:袁爷爷,一路走好!
天下最感动的是国之脊梁献出重大贡献,而最悲痛的是悼念国家之脊梁!
世界可以没有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因此,为了他百年梦想,袁爷爷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在稻田里,经过半个世纪的水稻研究,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可是,在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不仅是成功籼型水稻培育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他为了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仰之弥高,称为交杂交水稻之父。
今天上午刚刚看了课本93页,又看见了那张春风十里微笑的脸,感受着他发出来的脊柱精神,为他骄傲。但下午才2点,却得知了袁爷爷已经走了。当时我已不知道在想什么了,国家的栋梁,袁爷爷,健康美好的,怎么……晚上再次看到袁爷爷的慈祥的脸是,他的脸上,眼睛里,面容,心里,都有一种感情。
一穷二白时,他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名满天下时,他却淡泊名利只爱守望稻田!如今,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带着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国家的希望。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英雄人物总屹立在眼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更好看!
功在当代,惠泽千秋。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爷爷,一路走好。
篇八:缅怀伟人,传递哀思
是谁,在田间辛勤工作;是谁,忙于工作,以实验田为家;是谁,解救人民的饮食问题……种种疑问指向一位伟大国士——袁隆平。
望着面前热气腾腾的米饭,一位辛劳的身影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田地埋头苦干,一次次实验造福于民,您的功名被人传颂,您的身影永存于人们的心中!您虽已是高龄老人,但您不辞辛劳,一直在田间穿梭,一直为人民服务;您整天潜心实验,但您丝毫不古板,爽朗的声音回荡在我们的心中,您的发明成就,也成为人们暂无绝口的美食,成为了人们的福音,解决了人们的饮食问题。像这样的伟人、国士,被所有人所赞颂。
可是,就在昨天,您却远离了我们,远离了世界,远离了您的实验成果……当您的遗体在驶过长沙街道时,许多人追随着您,大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话音刚落,许多人泣不成声。
关于粮食,你们这样说:“一粒粮食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当记者问:“您还担心这种现象会发生吗?他释然的回答:“不可能了。”说完,他松了一口气。
关于工作,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国的梦。“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样说。
5月23日,袁爷爷去世后,长沙天降暴雨,群众冒雨为袁爷爷送行。
回过神来,面对着白米饭,我竟泪眼朦胧,怀着最高的崇敬与怀念,对袁爷爷说一声:“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篇九:一片土地,一把稻米……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题记
一片土地,一把稻米。一片颗粒无收的土地,哭声直上千云霄。一把稻米,那会是几十人,乃至百余人的生命。“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一片土地,1100公斤。夏日的风吹过稻田,小小的稻苗随风摆动,似乎是一片夏日的悠闲。可小小的稻苗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位老人不再会开着小车在田间,小心地培育它们。
小苗们会努力长的很高,长的很大,要像高粱一样高,穗子要像笤帚那么长,结出的稻米要像花生米一样大……不会再有人为饥饿所迫,因为“我的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我们害怕伟人的离去,我们害怕后来的人们不记得他们,害怕他们真的变成课本上的一行文字。最可怕的事情,是遗忘。我们害怕他们只知道假大空的概念和意义,不知道他们真正的付出了多少,真正的为什么值得我们记住。我们真的不会忘记。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粥一饭思来之不易!
一位老爷爷,笑的那么和蔼,那么开心,开着他的小车,行驶在田埂上。田里的稻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稻米像花生一样大。爷爷笑着,我们跑去告诉他,超级稻长遍了全球各地,他还是笑着,笑的那么和蔼,那么开心……
篇十:时间,教会我们铭记
还是忘不掉两位老人的微笑,无声或有声的追悼,可惜没了这两个人的心跳,但我们会努力让这里变得更美好,放心希望天堂安好。
为什么呢?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太多的意外发生,能使人痛苦的原因太多太多了。在我们生进度条向前不断推进的时候,我们也总得失去一些东西,作为代价。就好像那扇通向美好世界的大门外告诉我们,想进入就不能有任何牵挂。
下午快要一点时,我在擦洗好的头发,妈妈在客厅喊到:“人家还好好的,干嘛说人家逝世了呀?这人真是的……”我也听说了,这只是一个谣言,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毕竟袁隆平爷爷一定会长寿的,因为他是个英雄,对吧?一点过去了,我在镜子前听到妈妈脚步走近,她隔着门缝对我说:“袁隆平爷爷真的离开了,就在刚刚。”随后门内门外都安静了,一滴水顺着我的头发划了下去,滴落在毛巾上,这两分钟的寂静,就当作是我们短暂的告别。他在我们吃过中午饭后才离开。因为有他,中国人有了饭吃。生物书上有一张他的图片,笑得那么开心,我以为他永远那么开心,但他突然就离开了,笑容永远定格在那一页,温暖又慈祥。
几分钟后,又一噩耗传来,“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去世”。我有听说过他,他曾救过1。6万人,今年99岁,已经从医78年了,医生本就是个神圣的词汇,而他是医学界伟大的人物之一,值得所有人去记念和追悼。
两张沉甸甸的图片在网上疯传着,长沙人群大街上奔跑祝愿着。两颗星星在衣食无忧的世界里,悄悄熄灭了自己的灯。还是忘不掉两位老人的微笑,无声或有声的追悼,可惜没了这两个人的心跳,但我们会努力让这里变得更美好,放心希望天堂安好。
时间教会我们去铭记。但很可惜,时间不会铭记,他一直走着,却不记得人世间因为他而出现的离别。
他们和国人的情谊却永不分割。
篇十一:你不会忘记那个世纪的泪光中有他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于湖南长沙逝世。
举国痛悼。
天安门前的红旗以不可思议的姿态降至了半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在重大人物逝世时,可降半旗。红旗用无力地飘扬证实了这个噩耗。
据说,当有大事发生时,人们都记得他们当时在干些什么。我清楚记得今天下午的时候我正在做什么——我有些不尽兴的去补习班。
经过两个小时后,我回家查化学实验的资料,却看到了一则头条新闻,12个黑色加粗的简宋字体却显得苍白:
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去世了?!”我抬头看向尧尧。
尧尧也查了一下资料:“下午1点多……”
不舍?还是空虚?一时间,我心中有些许五味杂陈,像一株尚小的向日葵,看到太阳落下去了,有一种被黑暗包裹的恐慌。它如潮水般而来,又久久不肯退去。
夜晚,老妈娴熟的为我铺床,那盖着床的平整床单,又让那潮水袭来。我低声说道:“妈,"袁大爷"(我妈对袁隆平的昵称)走了。”
老妈正用力抖着被子,突然手一抖,被子皱了一个角。
“人总有生老病死?对吧?”老妈盯着那个皱角,又用手把皱角抚平了,“你留不住一个人,但总要活好当下,对吧?”
是啊,活好当下,但,总是舍不得。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稻花香依旧,可他们那位敦厚的老父亲——不在了。他解决了半个中国的温饱,让吃饱再也不是大家的奢望。当他的遗体被推上车时,周围的人不同而约的肃穆起来,不想打扰这位伟人的长眠。目送着,他去的远了……
路过厨房,看见锅中还剩下些许饭,我突然想起它们明早应在的归宿……
两个鸡蛋一勺盐,碎金犹在锅中留。我第一次为自己做了所谓的夜宵,一碗有些咸的蛋炒饭。我夹起最后一粒米饭送入口中,小小一粒,却在口中越嚼越多,有些难以下咽。
回到房,我拆下的闹钟的电池,把指针调到了1点07分——
我们挽留不了一个人,我们也总不能依赖一个人,我们要活出当下。
如果21世纪会流泪,那泪光中一定有三个字——袁隆平。
最后的最后,借用鲁迅的话: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你的怀里永安他的魂灵!”
篇十二:国士无双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湖南去世,享年91岁。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时的中国就算是像我们一样闭塞的村庄,人们也都解决了温饱,开始奔向小康。作为一个90后,我从未经历过饥饿,对于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也无法完全理解。就像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帝王,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饥饿。
后来长大因为过敏,我曾经有过半个月忍饥挨饿的时间,但这种只是忌口的挨饿根本无法与饥荒之时相比。
电影《1942》把重现战争时期的大饥荒,影片中有一幕甚至给我留下了阴影:狗在啃咬路边的尸体,以此充饥。从此我再也不敢敢看此类的电影或者节目。我相信,真正经历过大饥荒的人们,肯定有过更加残忍的经历。正是这部口碑不怎么好的电影,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我们如今的平安喜乐并不是上天的赏赐,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乃至牺牲换来的。
袁隆平爷爷经历过战争年代,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所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他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他研究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让更多的人吃饱了!
我未曾了解过他的生平,但也能够知道他为祖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为人民带了怎么样的幸福生活。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把幸福的种子撒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有人说,他没走,他只是带着种子去了远方。有人说,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他走了,他又没走,他永远都在!
篇十三:斯人已逝,忧思长存
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夏季粮食的丰收时节。粮食的大丰收让祖国的粮仓爆满,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让让人明更加安康。但是为我国甚至全球粮食曾收层产的袁隆平院士却离开了我们。
粮食的丰收意味着国民能吃饱饭,意味着国家的国泰民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粮食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粮食不像其他商品,粮食少一点都会饿死人,是一个硬需求。
袁隆平院士被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他为人类生存最初了巨大的贡献。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存离不开吃喝。袁隆平院士曾说过:“中国人要把饭碗拿到自己的手里面,不要靠人家,我们现在就是在为自己的饭碗而努力”。
周末回家看到路边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稻田,沉甸甸的穗子,把苗都压弯了腰,偶尔的一阵风,稻穗随着风摆动,我仿佛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在田边看着稻田丰收的笑容。再过几天就是稻子成熟的时候,到时候田地里一片一片的金灿灿,每当这时就想起了伟大的袁隆平院士,他的一生都在为粮食的曾加产量而努力,与种子打交道,简直就是稻田里的守望者,虽然他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努力永远铭记于心。有了他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吃饱饭的幸福,我想大概以后的每次吃饭我都会想起他。
斯人已逝,忧思长存。他在稻穗下乘凉的未完成的梦,后人将踏着他的脚印继续前行。
篇十四:您是光
刚坐在饭桌上,吃香喷喷的米饭的时候,你也许会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更让我深有感触的却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
2020年9月29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过“共和国勋章”奖章。作为杂交水稻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技术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被人亲切地称作“杂交水稻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然而在获得荣誉后,袁隆平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仍保持这几十年前进入大众视野时的那样,干瘦、黝黑、生活简朴。尽管已年满90,却坚持每天下田。为国家排忧解难,为事业全力以赴,似乎已经成了他的要务和本能。
艾青曾言:“个人的痛苦与快乐,必须融入时代的痛苦与快乐里”袁隆平年少立志学农,青年时有感于国家因饥饿而贫弱的现实,便将全部心血都投入了农业技术研究的工作。他始终将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放在心上,在与时代共存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个体生命也许是易逝的,但无数个体汇入时代洪流后,就能产生永不停息的巨大能量。对于袁隆平的生活,他套用巴尔扎克的名言进行形容“我不在家,就在实验田,不在实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正因为对杂交水稻爱得深沉,袁隆平化苦为乐,用超强的毅力坚持了下去,最终收获了成功。
天才之所以显得卓越超凡,并非完全因为天资聪颖,也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关。功名成就之后,袁隆平没有被鲜花和掌声迷花了眼而是不断坚持前行,成为令人赞叹的“90后”追梦人。对于青年学生的我们而言,时代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像袁隆平一样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用汗水浇灌出成功的花朵。
2021年5月22日,13:07分,您离开了我们。你或许是神仙吧,毕竟神仙到凡间播散完种子又要回到天上去了。您是中国人民的光,星河可暗,此光不灭!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篇七:在人间播种子在天上洒甘霖
今天下午一点零七分,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在中午就收到微博推送的袁老逝世的消息,我的心立即啾了一下,随后官媒辟谣,当时我一边庆幸一边在心里骂无良媒体,不求实就胡乱播报消息,可没想到一两个小时后,袁老真的辞世了。
从小的时候就在书本中看到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奶奶也经常讲起当年闹的大饥荒过的有多么难,每每想起都会想起大英雄袁隆平爷爷,是他让我们这代人有饱饭吃。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
袁隆平爷爷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他说,梦到和同事看见了巨大的水稻植株,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稻粒如同花生一样大。在梦中,他们躺在这些巨型水稻的阴影下。把这个梦变为现实成了他们的目标,他们一直为此努力,他在田间完成了伟大的创造,用枯瘦的双肩扛起全球的饱食之忧,因胸怀天下而热爱他的事业,功成名就,荣誉无数。
或许袁老就是天上的水稻,下来拯救了人类,他用善良感染了每一个人,现在他要回去了,我们会永远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死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篇十五: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叫XXX,是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六(7)班的一名少先队员。
在今年暑假,我们学校组织了“走进海水稻”的实践活动,我成为了一名海水稻研究员。
听辅导员老师说,我们这次用的海水稻种子,就来自我们青岛的海水稻研究基地。老师还告诉我们,青岛海水稻研究所,是您在2016年创建的,在江苏、新疆、海南,都有您的海水稻研究所,您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您每年至少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在青岛度过。
袁爷爷,我们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有50多万亩盐碱地,其中环胶州湾一带,就有大片滩涂。我们学校距离胶州湾不到一公里,学校地下水的盐碱度就非常高。老师说,如果海水稻在我们学校试种成功,海水稻就有可能在胶州湾的滩涂大面积推广种植。我们听了可激动了,纷纷报名参加暑假海水稻实践活动。7月2日上午,我们刚刚结束了期末考试,下午就拉开了“走进海水稻”活动的序幕。我们查资料,收看“农广天地”,了解水稻种植知识;我们挥舞铁锨、镢头,翻地、整地……
暑假里,每周的周三和周六,早上六点半,我们这些小研究员,就和辅导员老师相约海水稻试验田,拔草,捉虫,浇水,观察,记录,撰写观察随笔……作为首批海水稻实践活动的小研究员,我们有幸亲眼见证了海水稻的整个生命历程:浸种、催芽、育苗、插秧、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成熟,历时四个月,长达121天。
袁爷爷,告诉您个好消息,我们在校园里种的海水稻,不仅结出了稻穗,而且穗穗饱满,现在已经泛出点点金色,我们计划在今天下午开镰收割。老师还说,收获后,要给您寄去一些,让您品尝一下我们亲手种出的稻米呢!
袁爷爷,您的梦想是“禾下乘凉,让水稻覆盖全球”;我们青岛的孩子,也有个梦想,那就是早日把青岛50万亩盐碱滩涂,变成年产6000万吨的米仓!
您的崇拜者:XXX
20xx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