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让我明白了中国精神-初中记叙文500字
“常存一片心,常留一扇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在流行的社会,中华名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代代流传到现在,却依然受人们的尊敬。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责任。不论是社会责任,民族责任,乃至全华夏儿女的责任,再一句句论语的印象下,让我突然明白这是如此的沉重。
子曰“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在我们的眼里始终跟外语一样看不懂,可在孔子等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的眼里这可是一门艺术,是罕见的,是珍惜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论语也在被外国人有所关注,他们认为这乎,之,曰等助词是多么有意思啊。但有些别的国家的人却认为这是一种拐歪磨搅的话语,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太天真了,因为我们中国的是有话语翻译的,你即使知道却对其中的意思完全不知道那也是没用的,不只是你在我的眼里也一样。
孔子说话,平易近人,从不对他人做过高要求,所以对于门弟子,他并不要他们做到“人所欲,施之人”,只要求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了。这就是孔子反复提到这句话的原因。子曰:“吾欲仁,斯仁至”,此以心言,非以行言。仁之为道,非咄嗟可冀。只以恕字当下便可完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骤看似消极,但当下便是,推此心而仁道在其中。故可终身行之。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意思。
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时候,他骑马殿后掩护大家,快进城门的时候,他一边抽打着自己的马,一边说,哎呀,其实不是我勇敢留在后面,而是我的马实在是跑不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