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苦味的王阳明-我眼中的王阳明作文900字

江南盛产莲,人们亦喜食莲子。采撷一颗莲子,送入口中,如一味中药,又苦又涩。而细细咀嚼,鼻腔中弥漫出淡淡的甘甜。可惜,许多人不喜欢莲心的苦而去之,殊不知,只有尝过莲心的苦才会为它的清香而赞叹!人生也是如此,甘与苦是如影随形。

回首阳明的人生,亦是如此——

怀胎14月,母亲方产下阳明,苦;五岁之余,阳明仍未开口说话,爷爷竹轩翁坚信“贵人语迟”,苦;后来阳明之母扔弃了他喜爱的象棋,苦;十九岁,阳明听从了朱熹先生的“格物致知”之学,遍读朱熹著作,格竹七日,不但没有结果,反而落下了咳嗽的病根,苦。

入官场后又遭刘瑾的追杀,但此时,阳明所受之苦,仿佛迎来了一丝转机。

从浙江到江西,再从江西进入湖南,从湖南进入贵州,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1508年初到达了他的放逐地——贵州龙场驿站。

初到贵州,此处瘟疫肆虐,从中原流放到这里来的人,很多死在半道。即使到了流放地,也因各种原因饿死或病死,谁能想到,在如此艰苦境遇,心学横空出世!

“阳明小洞天”的一个晚上,阳明忽从睡梦中惊醒,像着魔一般喊叫起来,寂静的夜空传来一声长啸,这就是“龙场悟道”。

他认为圣人之道,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就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悟道后,也医好了自己的心病。

在艰难困苦中,阳明以圣人对待困境的态度作为精神支撑,苦不入心。他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中说:“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他沉湎在儒佛道思想之中,并渐渐感悟。他将思想的粗略处与生活的精微处相结合,用内心的意志抵抗物质的贫瘠,对待凶险像对待坦途那样平静,而不在意谪居龙场的困苦。

苦尽之后,必有甘来。

郭沫若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他的心学不仅医好了自己的心病,更是一方中药,医的是人们的内心,医好社会之病的良方。

阳明心学影响了明朝无数的读书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他心学的核心。面对明王朝深重的社会危机,他开始对理学和理学教育进行检讨,反思、批判,重振儒家的伦理道德,使之落到道德的实处。他把“正人心”作为拯救危机的灵丹妙药。加强封建道德教化,唤起人们内心的天德良知,把沉睡中的人们唤醒,自觉地遵从封建的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达到消除明皇朝的政治和思想的危机。

阳明学说从何而来?由苦而来,“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王阳明道。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苦”,至少阳明心中,是如此。苦,成就了他。诚如,当我们再细嚼莲子时,苦尽是甘甜,令人回味无穷。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

作文话题

1000字 苦味 莲子 眼中 王阳明 良知 贵州 莲子 儒家 莲心 朱熹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