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炊烟再见时-叙事作文1500字
总算是等到总编点头表示同意的那一刻了!我飞也似的冲下楼去,打车直奔火车站,一路小跑登上了17∶05时开往牡丹江的列车,找到座位坐下,才感到浑身仿佛一摊烂泥,疲惫之感一起袭来,心神俱疲,好累呀。
此时,已近黄昏。尽管是早春二月,雨水已过,可是北方的天气依然是春寒料峭,好在白天的日照长了许多,下午五点多的时候,感到阳光很明媚。
车窗外飞驰的景色清晰可见,楼房、树木、白雪、旷野、山脉,在眼中变幻消逝着。车速很快,带着每一位乘客的心愿,奔驰在北方初春的原野上。此时,疲惫了一天的心灵,似乎寻找到了一方静谧,周围嘈杂的声音已不觉心烦。
转眼之间,只见天边似乎涂上了一抹淡淡的紫红,如一条浓淡相间的紫色纱巾,仿佛仙女们在起舞弄清影,镶嵌在远处的山峦之上。偶尔,一排排整齐的树木印在那些色彩之中,如水墨大师在挥毫泼墨,在夕阳西下的瞬间,留下一幅富有动感之美的画卷,只要你剪截下来,就是一幅难以描摹的中国山水画卷。
列车依然在飞驰,我不想将目光收回,因为夕阳落山的时间是短暂的,大自然的神奇往往是在瞬间展现出来的,正如人生应该抓住的机遇一样,稍不留神,就会从你的手中溜走。“那是炊烟!”我情不自禁地喊出来,引得周围的人都看向了我。
此时,天边的云霞不知何时已经渐渐消失,不过夜幕降临的脚步似乎还有些迟缓,天边还能清晰看见天空的亮色,只是景物次第模糊起来了。朦胧之时,眼前闪过一片片房屋的轮廓,星星点点的灯光眨着醉人的眼神,点缀在这无边的画幕之中,许多房屋的烟囱中飘起了炊烟,如轻纱般笼在房顶之上,那就是深深烙印在我记忆中的炊烟的画面。
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一个词语“暮霭”,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句子,一种离别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那是借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来表达一种难舍之情。而此时的烟雾分明是炊烟,是儿时居住在小山村里的那一种,只有在清晨或傍晚才能见到的炊烟。顿时,一种久违的感觉涌上心头,耳边似乎响起了那首《又见炊烟》的老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是呀,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只是儿时的事情。虽然不懂得邓丽君的歌词里到底有哪些含义,但在我的心目中,这歌词能把家乡的炊烟美景唱出来,在我的心中就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那是一种文字与音乐的神奇呼应。
也许,从那个时候,我就渐渐喜欢上了炊烟。那个时候,常常在黄昏时,与伙伴们在屋前的南山坡上玩耍,偶然间看见萦绕在房屋上面的炊烟,似乎觉得很奇妙,一个个猜疑,那是孙悟空的花果山吧?不,那是王母娘娘的瑶池。小伙伴们争论着,吵闹着,直到隐隐听见母亲的呼唤,才连跑带颠地一路奔回家中,顾不上母亲的数落,坐在饭桌前便大快朵颐起来。然后,又拿起铅笔,想要把那些景色描画出来。
后来,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来到了城市里。随着大片的平房变成了鳞次栉比的水泥楼房,那种暮霭炊烟的画面就渐渐消失了。遗憾的是,每天忙于写稿出题,画板似乎已经忘记了存放的位置,更谈不上拿起画笔了。
列车依然飞驰着,炊烟的画面也在不断地变幻着,只是都笼在农家的屋顶上。我不由自主地说道,为什么这炊烟都在屋顶之上而不见升高?对座一位满头银发的农民大伯回应道,无风烟不升。原来这里面也有许多的自然理趣啊,可叹自己枉读了那许多书本,却不如一位整日劳作在田野中的农村老翁了解自然。
车窗外的炊烟画面逐渐模糊起来,而在炊烟的朦胧中越来越多的灯亮起,橘黄的光,烘托出乡村中一片独有的宁静与平和。我想那家的主妇可能正在为一家人忙碌着晚饭,孩子、丈夫还有老人已经围坐在了一起,正在品尝着劳作的甘甜。只觉得那粗茶淡饭的味道已经浸润到我的心脾,全身的疲惫之感也早已不见踪影,整个身心都已沉浸在久违的炊烟之中,唯有一片宁静,许多温馨。
夜幕已经完全笼罩了大地,不知何时,一颗启明星时隐时现地悬上了宁静的夜空,隆隆的列车声伴随着那首熟悉的歌依然回荡在耳畔——“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朦胧中,似乎有个声音在问: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子孙问起,这“又见炊烟升起”的画面究竟在哪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