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韵的传承_关于文化的作文1500字

肉体的灭亡,无法阻止生命的延续;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国韵的传承。

——题记

从牙牙学语,口中念出的天地玄黄,到初始人事,耳边环绕的宋词文章;从笔尖初下,洁白的纸上斑驳着稚嫩的字迹,到笔尖生花,随笔写下的诗文词句。本本书籍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堆积,汪洋识海在我心灵的旱田流淌。华夏千年的国韵,给予了我生命的意义;华夏千年的国韵,奠定了神州大地上,不朽的辉煌。

文学的雏芽,传承的开始——《诗经》

最开始的国韵是什么?中华千年的语言文明的起源,又是什么?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是《诗经》。那是源自民间最质朴的歌声,那是来自远古最纯真的呼唤。那是传承的开始,是文学的雏芽。它作为一切的起源,早已深深的埋入了我们的血脉。也许我们回想不起最初的混沌,但我们的心中永远保存着当时的情愫。国韵的传承,是发自内心呐喊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面对国家存亡,无所畏惧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面对物是人非,境迁人变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就仿佛是一颗文学的种子种在历史的长河中,刚刚破土的雏芽。它纯粹,不夹杂一丝污秽。也许我们现在脱口而出的话语,也许我们不假思索的文字,都蕴藏着《诗》的魅力。

文学的花苞,传承的骨髓——诸子百家

现在我们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偕夹着那个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时代的思想。那些生于乱世的圣人与他们的学说、思想,就仿佛是国韵传承的骨髓,在神州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流淌,永不停歇。中国人言谈举止中表现着的,是《论语》的仁与恕,是《孟子》的礼与义;中国人思想精神所流露的,是《道德经》的静与淡,是《庄子》的无为与思。当我们同知己相交时,不会去在意真正的朋友是否有权,有钱,有势,这时我们身上自然流露的,是《墨子》的侠骨豪情;当我们背靠祖国,面朝蛮夷,眼中闪烁着的,是《孙子兵法》的无穷智慧。中国人不屈的意志,是《周易》中后天六十四卦誓与天挣与地斗的伟意;中国人合并天下的壮志,是《鬼谷子》纵横之述的玄通奥妙。当前进道路上的火焰逐渐熄灭,这个时代就仿佛是火种,借着部部传承的书籍,再一次为我们点亮前进的道路。

文学的花朵,传承的骄阳——唐诗

从一颗种子,到生根,再到发芽,最终开出花朵,需要多久?唐诗告诉我们,需要近千年。唐朝就像是天下最肥沃的土壤,开出了世界最美的文学之花——唐诗。唐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晶莹而饱满的珍珠,在近千年的琢磨后闪闪发亮。它又仿佛当空日照的骄阳,闪耀着世间最美的光芒。在那个时代的国韵,是王维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是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凄美;是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负;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愤慨。也许我们早已忘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出处,也许我们早已记不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但是那一颗颗珍珠,却早已从书页上滑落,留在了我们的心底;那绚烂的花朵,却早已在每个中华儿女的灵魂中开发;那火红的骄阳,却早已升上了文学的殿堂。

文学的果实,传承的净土——宋词

有人说,如果将唐诗比作一朵花,那么宋词就是它结出的果实。果实也许没有花的绚烂与璀璨,但它却多了一份淡雅与宁静。宋词不似唐诗的豪迈,但它自有自己的精致。如今的我们很难用极其简短的语言写出极其复杂的感情。但是宋词做到了。我们从宋词中看到的,是细腻复杂到如苏轼的《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限悲凉与思念;是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惆怅哀伤;是如李后主的《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寂寞孤独。为什么我们很难在宋词中读到快乐的事情?有一个人说的很对,他说,一个人在快乐的时候是没有时间去写东西的。所以宋词就仿佛是繁华之后的寂静,是自负之后的自省。宋词仿佛是千年传承中的一方净土,沉静了我们的思绪,洗涤了我们的灵魂。宋词又仿佛是一枚果实,同时它还是一颗种子,再一次被岁月种入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开发的时候。

国韵就像颗种子,生长,开放,结果,最终重归于种子。这颗种子开出的花朵,也许每一朵都外形不同,颜色不一,香味不齐。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时间也许会带走片片花瓣与枝叶,但它的本质将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被华夏的儿女子孙代代传承。

终将有一天,这颗种子,将会在未来再次绽放。

作文话题

1700字 传承 文化 宋词 传承 仿佛 种子 也许 唐诗 文学 早已 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