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吴王庙
听奶奶说,今天是老爷的生日,要去拜老爷。
这“老爷”,便是蒿山(乡下的一座小山)上庙宇中供奉的吴王孙权。
我不觉得这不过是老一辈可笑的封建迷信罢了,不过看奶奶认真地换好衣服出门,我便也跟着去了。
车只停在了蒿山脚下,妈妈说反正这山也没多高,走上去便罢了。我看了看手表,已是晚上六点半了,天色早已暗了下来。其实走上去并没有多远,但我心下烦躁,再加上不时有小轿车从旁闪着大灯呼啸而过,潮湿的闷热的空气直往我脸上扑,有些难受。
也不知这样过了多久,似乎很久似的,只见大路的左侧停下了一排排的车,我心想:也许已经到了。抬头一看,迎面而来的喧嚣与身后黑色的树林有些不和谐,在无数小摊贩背后被簇拥着的,正是两座庙宇。庙宇的屋檐修得很精致,大概是重新修缮了吧。屋檐上方,金黄的圆月仿佛被一层薄纱蒙住,雾蒙蒙的,虽朦朦胧胧,但依然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左侧的庙宇便是吴王庙了。一走进去,便到前堂了。前堂正唱着戏,不知是什么戏曲,伴奏声终于停了,那唱戏人却开口了。那穿着红色和紫色衣裙,攥着白色帕子的演员,在台上说着些我听不懂的话。我看着舞台两边灯屏上闪烁的唱词,仔细辨认着她们所讲的话,竟有些方言的味道。如要我坐在这两边的坐席上听上半个小时,我定会如坐针毡,坐立难安。这戏曲时而热闹,时而平缓,时而安静,时而聒噪,实在不好听。但我却觉得颇有几分古时人们寻欢作乐的味道,也从中瞥到了古人生活的一影。
后堂里呈着三个巨大的金身像,两边有两只仙鹤。左侧是12罗汉的金身像,看着一个个金色的巨大的像,确实会令人心里生出顶礼膜拜的情绪来。像前的木门挂着一个巨大的黑底金字的牌匾,“有求必应”。左边对联云:“念经过百磕头上万难敌善事一桩”,右侧云:“祈福成双化灾为零不可亏心半点”。这幅对联前竟还有一幅,右边是“德修实处忠孝勤廉皆有镜”,左边已丢失了。对联前是两座假山,假山上竟是镂空的天窗,上面铺着瓦片,从这天窗望出去,便是暗沉的天空。
外头的戏依旧唱着,有念白,有快板,还有各种音乐伴奏。唢呐声十分刺耳,无论你在庙宇的哪一角都能听到这极富穿透力的声音。
出了吴王庙,正前方便是礼香阁了。阁前有4棵松树,而礼香阁里满是香烛香火,还有一个似乎永不停歇的大火炉。香火那特殊的味道从里面源源不断地涌出,里面烟雾缭绕。从远处看仿佛着了大火一般。无数的香烛插在那两三排台子上,我竟一时不知该如何形容眼前的盛景。请你想象一下,成百上千点明亮的黄色火焰,透过老式的木饰格窗映在你眼睛里的样子。这便是我眼前所见。无数的火光,将这礼香阁照成了一片汪洋的橙黄色的海洋。
再往前走一些的一间小房子里,爆竹噼里啪啦炸裂开的声音从未断绝,小房子里火光乍现,橙色的光一闪一闪。一时间,整个庙宇都充斥着呛人的气味。这声音与礼香阁的火光,到底是人们对上天的敬仰还是神仙对人间的回眸?亦或是神仙对人们打造出如此盛大的宴会来庆贺他的诞辰的赞赏?我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份热闹后面隐藏着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已是走出了庙宇,恍惚间觉得那边是烟火人间,这边是万籁俱寂,仿佛是被分隔开的两个世界。我依旧觉得这是封建迷信,但佛教的传播,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几千座类似这样的庙宇,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热闹非凡的庙宇上,月亮悄悄潜藏在了黑色的云彩里。
(指导老师:孙惠景)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浑然天成的文章,不事雕琢,用语质朴但情感饱满。作者用波澜不惊的叙述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唤起读者心底的回忆与热爱,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平桥村和社戏,让我想起我外婆家的那座千年古刹——山西省灵石县资寿寺,即使两座庙宇可能相隔两千多公里,但就是那么奇妙,它好像就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地方,读到此,想到此,已泪水涟涟,这是作者的文字具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和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