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痛苦换来的快乐”-《贝多芬传》读后感1000字

罗曼· 罗兰的《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说的是一个音乐家、一 个雕塑家、还有一个文学家的故事。三位名人的身世遭遇,让我深深惋惜、深深震撼。

“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不相同。”读了《贝多芬传》,让我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对贝多芬来说,人生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悲惨而又残暴的斗争。性格粗鲁的父亲把他当作挣取面包的工具,深爱的母亲撒手人寰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创痕,十七岁时,他不得不担负起主持家庭门户之责。尽管童年是如此的不幸,但他对童年却保持着一种凄凉却不失温柔的回忆,他称莱茵河为“我们的父亲的庄严的河”,可以看出对于严苛、虐待他的父亲,他仍然保持着一份热爱和眷恋。我掩卷沉思,是什么让贝多芬保持这份“温柔”呢?我想除了对生活的挚爱,顽强的性格,或许还有对上苍的感恩之心吧?常怀感恩之心,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无不是自然的恩赐,是自然传授我们知识认知的一种方式。同样,生活的磨难、苦痛,不也是人生认知的别样方式吗?心怀感恩,必能坦然处之。或许,这是他用痛苦换取欢乐的原动力吧!

童年的艰苦只是开始,绝非终结。唉,我感慨贝多芬命运多舛,他的一生真是苦难的一生。二十五岁,正是挥洒恣意的年纪,厄运却再一次叩门。“贝多芬的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作响,听力在不断地下降,内脏也在被剧烈的痛楚磨折。”对于音乐家而言,这无疑是灭顶之灾,但他没有“在凄惨的听天由命中栖身!”他把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化作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忧郁”绝不是唯一的主题,《七重奏》的欢悦,《第一交响曲》的明澈如水,无不反映了青年人的天真、岁月的美好、生活的欢乐。呜呼哉,是什么力量让贝多芬在经历肉体的折磨、精神的痛苦时依旧保持一腔不灭的热情?也许是一种拥抱世界的理想,是一种越挫越勇的意志。正如贝多芬自己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我为贝多芬的苦难遭遇扼腕长叹,更为他的不屈不挠拍案叫绝。

贝多芬穷尽一生寻求欢乐,讴歌欢乐。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爱田野。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我独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天啊!这是何等的神奇!”他完全融入了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安慰和心灵的纯净、安宁。即便贫病交迫、孤独无依时,他依然是胜利者,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不幸的命运,战胜了无尽的痛苦。我苦苦思索,是什么让他勇往直前、披荆斩棘?应该是信仰,是对生的信仰,让他坚强刚毅、迎难而上;是对欢乐的信仰,让他满腔热情、容光焕发;是对音乐的信仰,让他激情澎湃、燃烧生命。难道我们不应该像贝多芬一样,对生活未来怀有一份信仰吗?

毫不夸张地说,贝多芬的一生就像他的作品一样英武壮烈,他是一位与苦难作斗争的伟大战士。他的生命虽然定格在1826年,但是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永远标榜史册:“一个不幸的人,由贫穷、残废、 孤独、痛苦造成的人, 世界没有给予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回馈世界!他用痛苦换来欢乐。”

作文话题

1200字 贝多芬 读后感 痛苦 快乐 贝多芬 欢乐 是什么 信仰 痛苦 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