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鲁肃-人物作文1400字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军事统帅。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一个看上去愚笨的人,如何却得到了众多豪杰的赏识?想必很多人都大为不解。的确,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鲁肃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没主见、笨拙且愚蠢、并且有妇人之仁的、没有多大能耐的人,而今我细品三国,却找到了许多事件驳倒这些理论,下面,就请听听,我眼中的鲁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点:有人认为他没主见。

没主见,这可不然,记得当初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诈称一百万,准备顺势灭吴。当时孙权的门上有主降的,也有主战的。据三国演义上写:张昭曰:“曹操坐拥四方,主宰天意,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曰:“子布之言甚善也。”鲁肃曰:“不然,众人皆可降,唯独将军不可降。将军降曹,欲安归所乎?若降曹,岂得南面称孤哉!”这些话,充分表示了鲁肃深谋远虑、眼光长远的特点。张昭等人皆懦弱不堪,唯独他,敢站出来,为孙权着想,这难道还能说他没主见吗?

还有,当周瑜和鲁肃见面言谈时,孔明故意激他,三国演义上说:孔明曰:“吾笑子敬不识时务耳,今曹操灭数人,天下无人能敌矣!今孙权不识时务,至此孤身江夏,难以自保。汝可劝将军降曹,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鲁肃勃然大怒曰:“吾主安可屈膝于国贼乎!”这一段话,也表现了鲁肃坚如磐石的决心是多么的不可动摇。

从这两段话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肃的心系着整个江东,顾全大局,而不是只为了个人的利益。他的思想,不是张昭那些人的思想能比得上的!他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还一心一意的坚持下去,由这点,就可以驳倒对他的第一条错误定义:没主见。

第二点:有人认为他笨拙且愚蠢。

在周瑜三番用计想杀掉诸葛亮的实践中,鲁肃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人物,这一段时间,他两头来回跑,总是秘密的把周瑜的话告诉诸葛亮,又偷偷把诸葛亮的话告诉周瑜。看起来,他仿佛是一个两头不讨好的、傻乎乎的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从书上摘抄了一些句子:鲁肃乃以此言告知周瑜。肃大惊,又将此言告知孔明。肃遂星夜回见周瑜,备述孔明之言。肃闻言,乃往见孔明。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读出的鲁肃,仿佛是一个笨拙愚蠢、来回乱跑的笨蛋。但并不是这样。

鲁肃当时就知道周瑜对诸葛亮不善,但他明白,如果诸葛亮和他们东吴闹僵了,那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只好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尽量保持他们关系的平和,不让他们双方彻底翻脸。由此我们可见,鲁肃是一个很有脑子的人,怪不得周瑜临死前说道:“鲁子敬强我十倍矣!”我深有同感。

就这样,说鲁肃笨拙愚蠢的理论也被驳倒了。

第三点:有人认为他是妇人之仁。

鲁肃在讨要荆州的时候,有些妇人之仁。第一次要荆州,刘备将病的垂死的公子刘琦带到鲁肃面前,一下子,鲁肃就默然无语,从而默默的回去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刘备说着说着仰天长叹,便失声痛哭,鲁肃一看,不行了,于是只好用好言抚慰,又空着手回去了。许多人看到这里,都会在心中暗骂鲁肃:“你还是个男子汉吗?强行要回去不就得了?”然而,鲁肃却比我们想的更加深远,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时金戈铁马的古代,谁得到的城池就是谁的,哪有借荆州这一说?其实,孔明当时早有先见之明,不想和东吴彻底的翻了脸,于是就用了借这个词。他知道,如果把东吴逼急了,一投靠曹操,灭了自己的国家是很轻松的。

而当时的鲁肃,当初为诸葛亮借荆州立下了“借条”,三次要荆州都空手而回,其实他也想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在深思熟虑,而不是妇人之仁,他知道,如果刘备被逼急了,跟曹操合兵一处,那自己小小的江东岂不是孤立无援?

由此可见,他和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就更说明了他高人一筹的智慧和远见的卓识。

没错,妇人之仁这一条错误定义也同样被驳倒了。

是的,在我眼中的鲁肃,就是这样的,他和蔼,看上去愚蠢,其实他是大智若愚。

作文话题

1600字 眼中 人物 荆州 东吴 妇人之仁 主见 愚蠢 笨拙 驳倒 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