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观后感1700字

爱的“不”字箴言—评析《我们天上见》中深沉的爱

《我们天上见》以回忆性叙述为线索和拍摄视角,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与自己的姥爷相依为命、直至姥爷去世的故事,细腻的就如一个人的一生。影片没有过多的旁白,童年小兰和少年小兰的两段式叙事结构,导演将一个个温馨的瞬间用镜头细腻地刻画,虽然说,它们与我们现在的生命存在着时空之隔,但细细读来,又依稀感到与我们自身有着微妙的联系,如小兰的叛逆和姥爷的封建保守等,都隐隐透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貌似很简单的情节依托着剧情结构与人物造型,折射出隐藏着的深刻内涵——即是家长们对于孩子不善言表的爱,足以见得导演的深厚功力和匠心独运。

而需要弄清楚的是:导演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做到这一步的?

糖——不甜

故事开篇通过旁白交代了小兰不想姓“蒋”,甚至想改名叫“糖稀”、“糖葫芦”。小兰对于“糖”的渴望 ,令我想到了另一个“唐”——姥爷姓唐。说凑巧也好,说谐音亦可,我却更愿意将它归结为导演的苦心经营。小兰自幼与姥爷相依为命,姥爷成了小兰唯一的依靠,导演聪明的展示了一个小兰起夜让姥爷帮忙的镜头,尽管只是一闪而过,却将小兰对于姥爷的依赖刻画的明明白白。但姥爷这块“唐”,却不甜:在小兰的哭喊声中,姥爷带小兰去打针、练体操。导演在诠释小兰初次接触体操的痛苦时,采用全景叙述,因为此刻肢体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小兰的哭喊声中,姥爷在对小兰做了一个模仿猴王的动作、意图逗她开心却无果后,面部表情是忧伤的,但却未加以制止。之后姥爷虽心疼小兰,却依然陪着她训练,给她做体操服和单杠,甚至模仿小兰的父母写信安慰她。可以说,这块不甜的“唐”里面包裹着的却是不尽的爱,“唐”越发苦涩,爱意愈发深沉。

戒尺——不疼

戒尺是片中构建姥爷与小兰人物冲突的重要物件,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小兰犯了错误,姥爷要小兰自己去拿戒尺,导演每次都会先给戒尺一个特写镜头,后接小兰与手拿戒尺的姥爷对视的全景,却刻意回避去展示直观的戒尺打在小兰手上的镜头,甚至为此故意营造戏剧冲突,即导演每次在姥爷要打小兰的那一刹那,都会出现一个人物打破原有的叙事节奏(第一次是许爷爷,第二次是小翠妈),而我们所看到的是戏剧转场的引申情节画面和小兰类似画外音般的哭声。我觉得,导演之所以如此,是想向我们传达姥爷对小兰的“责之深,爱之切”,这也是几乎所有中国家长所具备的共性,即不善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戒尺第三次的出现开始颠覆其本真作用,当小兰主动举着戒尺站在姥爷面前时,导演并没有用固定镜头去长时间凝聚画面信息,而是快速切换至火车快速行进的轻松影像,让观众来不及思考。这样一静一动、一张一弛的视听对比,不仅起到了 “停顿”和“换气”的效用,更让姥爷的可爱形象深化人心。戒尺最后一次的出现,它的使用者和“受害者”的位置发生改变,导演用了固定机位拍摄、全景式构建小兰一手拿着戒尺、一手喂姥爷吃饭的镜头,这一幕画面是多么的似曾相识而又耐人寻味,让人不禁把泪含在了眼眶里。戒尺早已不是疼痛的代言,它完全褪去了责罚的阴影,透出的点点滴滴都是姥爷深沉的爱。

兰花——不盛

姥爷一直把最珍贵的兰花视作小兰的意化表象,导演在细节上亦下足了功夫——兰花在姥爷家里随处可见,就连小兰的被子和枕套上都绣着兰花。当兰花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里时,它已经枯黄,这是姥爷的灰意冷的外物化表征,但小兰却在已经枯萎的兰花上绘制了满墙鲜绿的兰花,导演用了长达4秒的固定机位呈现这全景式的视听影像,而这弗洛伊德式的画面语言亦着实令我感动不已。此时的姥爷对于小兰的爱已无法言表,但却像空气一样切实存在。也许,它就如这枯木“逢春”的兰花,时时刻刻创造着小兰生活中的奇迹。

远飞的大雁——不远

小兰与姥爷的最后一句对话是:“姥爷你看,我是小鸟,我飞了……”,而在影片末尾,缓缓响起“远飞的大雁”的旋律,这前后的呼应亦真正将我的情绪烘托至最高点。镜头画面中,小兰在路边等候姥爷的棺椁时与姥爷擦身而过,音乐就像是透着画面渗出来一样,淡的不着边际。导演用口琴作为表达媒介,音乐的质地清远绵长,而音乐的内心视角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当小兰无力地站在雨中、目送载着姥爷的卡车缓缓远去时,我看到的不只有小兰对姥爷的依恋,更有姥爷对小兰的不舍。导演在拍摄这组镜头时,采用了固定机位的大景深处理手法,汽车缓缓远去的每个瞬间都清晰地记录下来,却不时夹杂汽车远景与小兰面部凝视的特写的两极反打镜头,让我不禁唏嘘:车在一步步走远,但姥爷对小兰却从未离开。

真正的爱是无形无声的,就像姥爷对小兰箴言一般的爱,隐晦却深沉,意味绵长,让人看后欲哭无泪却欲罢不能。而当我妄图以分析电影的方法同样整理一下父母对我的“爱的箴言”时,发现思如泉涌却写不出一个字。原来,她们对我的爱已经化到骨子里,不留一丝印记。

作文话题

1900字 观后感 天上 姥爷 戒尺 导演 镜头 兰花 画面 机位 深沉 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