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雄才多磨难
青年是渴望创造的,只有创造,才能成才。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这些条件,构成了每个人所面临的环境。
历览群英千百万,与君把手观青史。成才需要环境,环境造就人才。人才也能改造环境,充分利用环境。
历史和当代,出现过许多生命放出光辉的人物。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被人们公认为人才之前几乎都有一段艰难曲折的经历,或家境贫寒:孙中山十五岁前穿不起鞋子;安徒生幼年以棺板当床;或环境不利: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时,只能偷偷地研究相对论。
通常看来,环境还,条件优越,应当更多更快出人才。但是,历史大多成就显著者,却往往是多难多磨的。正如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两三寸。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而放到大的水池中,环境恶劣了,有了天敌,难捕食,反而长得更大,因为它不得不为生存而斗争,锻炼自己,激发自己的潜能。
人才像烈火中的钢铁,锤凿下的燧石。风雨中的红梅,经一番磨难,放一番光彩。人们惊叹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火眼金睛,然而又有谁知道那八卦炼丹炉中的滋味。常言道,多难兴邦,其实人也是多难而兴才,因为克服留守处,奋战逆境的过程乃是造就人才的必经之路。
当今条件下,人才成长较旧时好多了。但工作,事业上的阻力仍是难免的,在任何时候,想不克服困难而成就人才,都是幻想。景阳冈上遇老虎,有见虎跑者,有被虎吃掉者,都成不了武松;只有伏虎取智,奋战过岗的人,才能成为打虎英雄。强者,迎难而兴,弱者,随难而裹。
有山自有攀登者,有水就有弄潮儿,有志者自然是克服各种摩擦奋然前行。
在良好的环境中,我们不能松懈,消磨意志,而应奋斗,锻炼内在因素;恶劣环境下,我们更应迎难而上。多难兴才,正确对待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