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改变了我-高中叙事作文1500字
进入高二下学期,我开始对未来感到空前地迷茫和焦虑,看着周围的同学要么苦练基础学科为强基自招做准备,要么身怀一技之长、立志报考中央美院,而我却似乎仍在原地踏步,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与当下是如此紧密联系,如同离港之船驶在风急浪高的海面上,每走一步都会面对倾覆之险,怀着那份莫名的彷徨,我再次拨通了爷爷的电话。
我的爷爷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也许是因早年当兵的磨练,也许是因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爷爷身上总有一种坚如磐石,不可撼动的力量,让我感到踏实和坚定。也正因如此,每当我浮躁迷惘,无所适从时总想找爷爷聊聊。但这一次,爷爷并未多言,只是给我带来了一本书——《西行漫记》。
目送爷爷离去,我翻开了这本书,封面已掉了大半的泛黄旧书,《西行漫记》这本书我并不陌生,它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上初二时的我只草草的看了几页便觉索然,束之高阁,三年后当我再读这本书时,发现了斯诺笔下的红军战士、中共党员所蕴藏的精神品质,他们深深地影响着我,改变着我。
作为西方记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描写西北苏区的第一部系统著作,《西行漫记》这本书无疑是独特而真实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所记录的长征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夜间排开一字长龙,沿着两岸悬崖前进时,一万多把火炬照应在夹在路中间的河面上,如万箭齐发”“部队日夜兼程休息吃饭顶多不超十分钟,这时还要听精疲力尽的政治工作者给他们讲话,反复解释这次急行军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要拿出最后一口气、最后一点精力来夺取前面等着的考验的胜利。”
我反复的读有关长征的这段文字,渐渐的,红军长征不再是先前印象中仅存的艰苦的单调单一的代名词,它成了一群有血有肉的青年战士,为追求必胜的信念而用双脚叩击大地的真实画面。
也许是因为我也在经历着人生的长征,在这疲惫却充实的奋斗岁月里,我的内心深处似乎产生了同这群近百年前为理想而战的共产主义的同频共振,也许他们曾被敌军轰炸折磨的身心俱疲,曾被极端恶劣的环境压抑得痛苦不堪,然而,在这群党员战士的群体中,我并未发现我所认为的会出现的无助和迷茫,带着好奇和一探究竟的心理,我用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当我再次回顾这本书时,恍然大悟——他们的坚定信念,正是来自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最终理想,这种理想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是有抱负有担当的青年对中国对人类作出的庄严承诺,而反观当时的国民党,各有所图,貌合神离,即使有美国的支持,也难逃失败的宿命。因此,以共产党为领导的的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马克思在17岁时写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同样,我们所经历的困难也显得渺小的多。站在建党百年的节点,回望来路,我想也正因此,从“红船”入海到南昌起义,从万里长征到“赴京赶考”,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纵使面对诸多困难与坎坷,仍然坚定前行,风雨无阻。
当我再次见到爷爷时,得知了《西行漫记》这本书的来历——这是爷爷年轻时一个老连长送给他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得为群众为国家做点实事。”这是老连长曾对爷爷说的。
我的双手再次轻轻抚上这本不知被翻了多少遍的书,经过《西行漫记》的精神洗礼,我懂得了拥有为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他人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的价值,也正因如此,斯诺才来到与国民党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向全世界报道红军真实情况;也正因为如此,中共党员们才会在为理想奋斗中砥砺前行。《西行漫记》这本书深深地改变了我,使我不囿于一城一池之得失;使我走出迷茫,脚踏实地,坚定前行;使我找到了一条通向更有意义的人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