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愤怒-高中议论文1200字

首发于南风窗的“高管涉嫌性侵养女”一文既出立刻登上热搜,成为那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然而仅仅六天,微博上热门话题频频更新,鲍毓明似乎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他正在全身而退。可是结果呢?没有,他还没有遭到正义的制裁。

根据以往的经验,接下去事情将不了了之,无果而终。怎么会这样呢?明明我们当初那么愤怒,有着要一直关注到正义到来的决心,却不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忽视者有两种:一种是自然遗忘,一种是主动遗忘。我们容易因为一件事产生道德上的愤怒与同情,但那种清晰很快就又下去了,因为它不能转换为行动。还有一些人出于从众心理,随大流,不敢或不愿旧事重提,因为不想做显眼的逆流者,也觉得与己无关,带动热点走向应该是那些大V的事情。

遗忘是一种必然,新的记忆终将覆盖旧的记忆,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碎片化时间和快节奏生活加快了这种遗忘。每天浏览过大量信息,我们可能已经在强烈情绪的迅速切换中“情绪疲劳”,再强烈的情绪也难以持久。浏览信息时我们与远方的陌生人产生了共鸣,然而文字与图片传达的情感毕竟有限,远没有亲眼目睹来得震撼。放下手机,我们眼前的世界又似乎仍旧美好,不管刚刚看见了多么道德沦丧或骇人听闻的世界阴暗面,仿佛都是梦一场,于己而言没有太大影响。这恐怕就是所谓的人类正在变得健忘且麻木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数字化的时代,更是考验着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间是否紧密相连。疫情期间,我们是否对日益增长的数字渐渐麻木而忘记每一个一背后都是一条生命,一个家庭,是否只为自己太平无事就感觉不到其他小家倒塌的绝望无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姐姐来了”的口号中蕴含着多少共情的温暖,它目睹了一代一代人的爱心接力,有着足以驱散黑暗的金色光辉,而这正是其力量所在:处在同一片阴霾下的人们互相帮助,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同时是援助者,而此时,黑暗再难笼罩他们。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是当事人,不要觉得事不关己就成为忽视者,每个人都有伸出援手的社会责任也同时被这样的金色的力量所保护。

黑格尔说:“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如果我们见到黑暗无所作为,那么历史将一遍遍重演。一次次的不了了之都在为下一次更猛烈的风雨埋下伏笔。而对于当下,我们的快速淡忘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伊利·威塞尔评价南京大屠杀:“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有这样一句话:“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如若轻易遗忘,置受害者于孤立无援,无疑是放任恶变本加厉的滋长。

因此,成为关注者应是网络时代“看客们”努力的方向。它不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也不只是情感的共鸣,而是关心重视且换化为实际行动。大众媒体实时报道最新消息,普通人可以接力转发文章,让这样追寻正义的声音传得更远,这是基本的关注。光州聋哑学校事件一开始犯法者并没有得到严惩,却因作家将其改编成网络小说连载、影视行业以此为素材拍摄电影《熔炉》后引起广泛关注,迫于舆论压力,多年后案件重审、法律新修。这是众志成城接力关注发声的结果。其实这次的鲍毓明案也一样,尽管似乎法律上难以惩罚他,但在道德伦理面前他是无可争议的罪人。法律在这之后可能会改善,但此时我们至少可以口诛笔伐,为迟到的正义发声。法律是滞后的,但是我们不能被动。惩恶扬善难道不是每个人所希望看到的吗?

保持愤怒,这是一种共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对正义的呼吁。虽然正义永远不会缺席,但是身为关注者我们可以将情绪化为行动,催促正义的到来,而不仅仅是被动地等待那个遥遥无期的正义。

作文话题

1400字 议论文 愤怒 高中 正义 关注 遗忘 接力 一种 情绪 鲁迅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