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春江夜月”图-散文1100字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一度被人们赋予“孤篇盖全唐”的至高评价,也一直我心中“美”的典范,细细读来,它的美体现在它的意境意象,也体现在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是那么摄人心魄,动人心弦。
“月”,自古多少文人为之倾倒,多少笔墨为之倾尽。在《春江花月夜》里,“月”更是贯穿全诗,全诗三十六句,其中有三十二句都可见到“月”的踪影。从“海上明月”的第一次出现,到“落月摇情”的最后一次告别,“月”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出场中构建着它的身份形象。“海上明月”、“春江月明”、“月照花林”,此时的“月”就是原本的“月”,它高悬于空,受人仰望,倾洒月光,照耀一方。诗人仰望着浩浩苍穹,观赏着那轮孤月,无限思绪迸溅而出。“江月年年望相似”,较短暂人生而言,原来“月”才是世间永恒。只可惜“月”恒久存在,而人却要经历生死聚散。月光照进了门帘,照在了捣衣砧上,可是思妇怎么卷也卷不走,怎么拂也拂不去。“月”在此时,也便蒙上了人的忧郁愁思。直到“江潭落月”、“斜月沉沉”,“月”才又变回了最初的自己,洒下月光,照人归途。
“月”在所有意象中,它是最瞩目、最突出的那个,但它却与其它意象一同,构成了一个个和谐的画面。月光照耀着荡漾着的春江,于是每一片波纹都拥抱了一轮明月,波光粼粼大抵就是如此吧。当月光照在花林之中,春花也更换了模样——晶莹洁白的,如雪珠般闪烁着光芒。江水欲带着春色一同逝去,月也渐渐西斜隐于海雾之中。这一幅春江月夜图安然静谧,悄悄藏匿着人们一个个未解的心事。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其包蕴的哲思与情感,更是令人赞叹。
夜幕已深,唯有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诗人仰观澄澈宇宙,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浮想。关于人生的慨叹,前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后有苏子《赤壁赋》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是诗人此时却没有陷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嗟叹之中,他跨越了时空的局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种豁达与开阔,体现着他的视野与格局,展示出非凡的生命意识与理性思考。
除此之外,一种悲悯情怀也在文字间自然流露。这种真挚的情感,饱含着离合悲欢,触碰着每个人心底的柔软。诗人望月,不自觉的联想到了同在月光庇护下的游子与思妇,他们是经受着怎样的离别的磨难。若他们都能抬头望月,这样他们的目光便能相会在明月之上,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慰藉。
《逍遥游》认为“万物皆有所待”,在《春江花月夜》中也出现了相似的表达——“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逃不出月光的边界,鱼儿就算潜入水中也可根据波纹寻找它的痕迹,就像人们怎么走也走不出生老病死与离合悲欢。我们的生命的的确确是时刻笼罩着死亡的阴影的,可是若我们能够将眼界放长远些,我们也会从人的代际更迭中窥见生命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