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铸就辉煌_高二议论文1000字
《礼记·大学》有言:“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即是“格物致知”概念的由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格物致知的理念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精粹不曾在时光的流逝中褪去颜色,反而历久弥新,在历史的浪潮中一次次绽放光芒。
格物致知的花朵开在文艺的田野,告诉我们艺术源于观察生活。吴道子遍访名山大川,方能把胸中丘壑落笔泼墨,勾勒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卷;米勒深入观察田间图景,才有了传世名作《拾穗者》,将民间疾苦在画布上描绘得淋漓尽致;六小龄童曾经与猴子同吃同住,方总结出表演猴戏的技巧,让美猴王的形象在荧屏上活灵活现;罗广斌和杨益言近距离接触歌乐山渣滓洞,才了解到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让《红岩》谱写出中国革命者不屈抗争的赞歌。
格物致知的风潮掠过思想的天空,启发我们经验是发现的源泉。思辨曾经孕育了古代哲学的滥觞,但脱离实际的空想却难以再将人类的思维向前推进。当形而上的思辨走入困境,是立足实际的经验主义让哲学和科学都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在中国,格物致知的思想打破了理学的空泛,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学会观察实践;在外国,经验主义的理念让方法论有了新的突破,培根提出的崭新范式给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注入了新鲜血液。
格物致知的理念走进科学的殿堂,提示我们真理从实践中得出。如果李时珍不曾四处采药进行试验,中药领域就不会有《本草纲目》这样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如果第谷和开普勒没有大量观测获取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就不会有“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的发现;如果诺贝尔没有无数次赌上性命的实验,就不会发明炸药。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正是因为以实践为核心的认识论尚未诞生,他才会在单纯思辨的基础上得出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更快这一错误结论。
格物致知的浪花翻卷历史的长河,昭示我们脚踏实地方得进步。明清时代的中国,正是因为不曾了解外面世界的真实情况,才以天朝上国的幻想自居,导致了落后挨打的命运;而几乎同一时代的日本,却在黑船来航的冲击后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在改制维新中逐渐走向富强。所幸我们的祖国没有一直沉沦,新中国成立后,在《实践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高扬在神州大地;在***结束后不久,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用改革开放带领着我们的祖国走向世界民族之林。
自古以来,薪尽火传,那些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真理,会将自己燃烧成精神的灯塔照亮行进的路途。格物致知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它曾经一次次成就了辉煌,也将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