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淡泊,草堂安定_1200字
回望历史,有人愿在成就的舞台,追求一种气魄如虹的人生;有人愿风流时光,用青春赌注靓丽的功名;有人愿在岁月的幕后,追求一种灵魂如月的心境;亦有一些人,于自己的时代,或隐逸于世,超然俗世;或忧国忧民,为民呼号,都只为追求并渴望得到心之所向的和谐生活。
一、浊世的淡泊
正如身处浊世的他,曾渴望建功立业,“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因而他尝一度浮沉官场俗世。
可当他清楚地看到这社会是“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时,他顿悟——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永远无法过上憧憬中的和谐生活。他亦深感自己是无法力挽狂澜,于是他决定归隐——他超然的心境已注定他不能长久活于官场,于“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不复出焉”。
渊明归隐南山了。双袖清风科落功名,一腔淡泊拂去利禄,把命运的纹路隐于雏菊的淡黄,用庐山的水洗落一身疲倦——他的心便沉醉于和谐的自然中,及自然馈赠的和谐生活。
渊明于南山下种豆,朝起理荒秽,暮到荷锄归,天上一滴皓月独照归途。偶尔歇歇,东篱采菊,悠望夕鸟归巢,他莞乐一笑。信手拉几个金黄的意境,放进平平仄仄的酒杯,淡淡然呷一口,醉心的是那和谐生活的味道啊。
渊明释然了,面对一丛灿烂的黄花,背对黑浊的官场,他的心就如身旁幽幽香菊一样洁净无尘。
渊明追求淡泊宁静的和谐,亦缔造了一个和谐的精神之巢。他淡泊之境散发的苾息如菊香澒洞在历史的穹苍,苾息里藏着个和谐世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阡陌间,种作于良田美池桑竹间,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也是陶老渴求的和谐社稷吧。
陶渊明,作为一个时代的隐逸大者,希望后人将对功名利禄、七情六欲的渴望淡化,悠然自得,和谐生活不求自来。
身处浊世,在陶渊明心中,和谐是一种淡泊——淡泊功名,悠然而活。
二、乱世的安定
亦如身处乱世的他,经历了“烽火连三月”的时段,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举目四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荒凉之景,观之鸟惊心,望之花溅泪。对这一切,他能漠然处之吗?可他也“无力正乾坤”,他也罹难——“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四处搬移只为“苟全性命于乱世”。
目睹一幕幕生离死别,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或悲哀或痛楚,或凄惨或无奈的场景,他只能怆然泪下。他将它们浸在忧国忧民的哀泪中,酿成一个个方正的汉字,叠在悲痛怜悯的心上,一抹苦汗两行血泪,锤炼成一行行诗句,枯老的双手颤拌着将它们嵌在历史的碧空,后人轻轻一碰,就冒出一声沉重的叹息,还有杜甫于乱世中的呼告。
这呼告,就是杜甫对和谐生活和谐社稷的渴求。他屹立于破败草堂前,于风雨已来之时,满腔热血面对历史的天空,振臂一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振聋发聩,将心中憧憬的和谐社会告示于后人——只愿意国泰民安,民居有固所。
若国已和谐,则家之和谐随而生之。子美对自己和谐生活的要求颇是简单——但盼筑一草屋于水汾,“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心已足矣。
身处乱世,在杜甫心中,和谐便是一种安定——国泰民安,居有定所。
穿透遮隐历史的烟霭,吹散纸弥漫历史的氤氲,我们看到两位先贤对心之所往的和谐之境的追求与渴求。南山淡泊,草堂安定,我们无法不与之产生共鸣。陶渊明的淡泊利欲,不也是我们处于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和谐心态吗?杜甫渴求的国泰民安,人民居有定所之景,不正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