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上善若水-优秀记叙文900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长顺县敦操乡地处麻山腹地,山大坡陡沟深,物资极其匮乏,全乡62个村民组中,还有17个没通公路,很多路段连摩托车都不能通行,部分路段坡度接近70度,必须攀着岩石,拉着藤蔓才能通过。群众就是下山买一包盐巴,都要花费一天时间。
去年下半年以来,该乡村干部成立了“背篼队”,在下村组工作时,都为群众免费捎带许多生活物资甚至一些“大件”,还有国家的惠民政策与致富信息。因为东西太多,干部们的挎包背烂了一个又一个,他们便换上了耐用的背篼,所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背篼干部”。
在湿滑的泥路上,“背篼干部”们气喘吁吁,两腿发酸,但他们的步伐依然坚定有力。他们每周要上下山两三次,每次都要花费五六个小时,只能在路上聊天,对山歌解乏。
“为了工作到此来,这里高坎又高崖。高坎高崖猴子路,不为人民我不来……”“背篼干部”们唱着自编的山歌赶路,回到乡政府时,往往已是深夜。
“三分之一时间在路上,三分之一时间在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在睡觉”,“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是“背篼干部”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平均每周要步行上百里山路,为帮村民节约每一分钱,他们每次采购都货比三家,反复询问价格。只要村民一个电话,满身稀泥的“背篼干部”就会顶着寒风将物资送到群众手中。
在敦操乡,“背篼干部”已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有的群众甚至把银行存折,密码都交给“背篼干部”,让其帮助存款,取款。
一位村民为感谢政府帮助其发展产业,步行四个多小时到乡政府,又在大门口等了三个多小时,就是为了给“背篼干部”送上几斤核桃。
在“背篼干部”必经的路上,有片野果林,秋冬时节,野果金黄诱人,但一直以来都没有人伸手去摘一个解馋,村民们说要留给“背篼干部”充饥。
达到行善的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背篼干部”们正是如此。他们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入手,把身子沉下去,把感情注进去,造福百姓却不慕名利,不求闻达,用最朴实的形式与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谋福利,谋发展。
“上善若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做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而在这群仅身居九品的芝麻官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并被深深地震撼。有这样的父母官,无论你身在深山还是处在闹市,何愁民生疾苦,社稷不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与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