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作文课-记叙文1800字
春寒料峭,短暂而快乐的寒假结束了。望眼欲穿的父母们,热烈地期待着“神兽归笼”的好日子。
二月十三日,是各个学校紧张有序的开学礼。孩子们背着书包,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喜悦;家长们翘首以待,全面配合老师把孩子送上更高的阶梯;老师们摩拳擦掌,等着各显神通给孩子更优质、更高效的课堂;教育部门、交通部门、菜篮子......都蓄势待发。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苏州这座江南城市,全城按下了暂缓键。
紧张有序上课时
见屏如面,上课开始。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式,教育主管部门立即作出了调整,开始了线上授课。为了课堂更有效更优质,学校选择了“钉钉直播课堂”,这样学生和老师可以近距离地面对面进行交流。孩子们面对这样的课堂更开心了,一上课就开始问老师好,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让孩子们开启摄像头,进行面对面指导课文朗读......这样的课堂真可谓“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翻开屏幕改作文
视频作文,终成框架。一转眼,就到了第一单元的作文课,面对屏幕跟学生讲作文,很多老师内心忐忑不安的,尤其这还是一群初学作文的三年级孩子,相信有更多的老师会深感“道路艰险”。在这条艰险的路上我们需要可嘉的勇气,耐心地等待,披荆斩棘的魄力,静待花开的耐心。通过课堂视频边看边指导:分析本次习作内容、如何选取合适的内容、习作语句组成指导、文章结构构建方法、学习例文习作。视频结束后,我再次强调了上述内容并做了方式方法的阐述。孩子们开始在我制作的《我的植物卡片》框架结构图中,填充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作文的初级建构。
对着视频、屏幕讲了两节课,看不到学生们写作文的状态,也不能看不到学生的作文草稿,无法即时指导学生作文,也不能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立即解答,更不能及时巡视看学生草稿,进行句子指导修改……目之所及皆是屏幕,心之所向无处着力,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弥漫了我的心。晚上我打开《 作业簿》中的框架结构图,有的内容填写了,完全是比较随意的口语,离优美还差很远的距离;有的植物的各个部分写了,只是寥寥数语,或是词不达意;还有甚至空白一片没有什么内容,只有个别的写了一些字。一股意外和失落扑面而来,它们立刻全面侵袭了我的大脑。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真是应了那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回炉再造理重点
思绪良久,重新出发。我仔细翻看着一页页作文框架结构图,针对同学们的填写情况,进行细致地归类,并及时指初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形成文字说明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作文的具体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有针对孩子们写得不具体的情况,分析了一下问题:孩子们想写好,但是由于刚接触作文不久,方法是了解一些的,但具体操作起来有些困难,尤其是把自己看到的事物用具体的语言写出来,孩子们的语言文字还是有些匮乏,造句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基于以上的情况,我想我需要给孩子一些助力,帮助他们完成这个飞跃。这些问题也是由于网络授课,老师不能面对面与孩子更好地完成交流指导,造成的一些问题。
初春的深夜有些许凉意,灯光下的我有些许倦意,此时我的手不停的在键盘上飞舞,生怕打字慢了,这好的创意方法飞走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一张《习作一:我的植物朋友,写作方法指导》新鲜出炉了。清晰的四个板块,干货满满:从作文内容取舍,到例文指引,再到仿写段落仿写方法指导,最后的文章层段落如何安排。在孩子们已有对本篇作文理解的基础上,用文字地形式给孩子指明了具体写作文的方法。在课堂答疑的半小时,我带着孩子把这些方法一个接一个学习了一遍,让孩子对作文的结构、造句、方法,有清楚地认识。通过这样的方法,我让每个孩子不再吃鱼,而是学会了“捕鱼”。我要通过这样的方法,打破网络教学带来的局限,我要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在初学写作就能够学会方法,并能够很好地运用。我期待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终成文章心欢喜
授业解惑,期待成果。通过详细地讲解,孩子又投入了作文的二次修改成文中。我时不时提醒孩子们,写好了赶紧发给老师批改。经过久久的等待,“滴滴”信息来了,《桂花》登场了,它结构清楚,语言文字优美:文章用了五个段落,开头闻香看桂花,桂花的形态,一朵桂花的样子,“我”变成了桂花,结尾表达了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文章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桂花的美,读来如桂花在眼前,隔着屏幕仿佛能闻到花香,看到花朵。渐渐地,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发来了自己的作文,都运用了我给他们提供的方法,也成功地把我给他们收集的好词佳句应用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了仿写的方式来着一朵花的样子......这满屏的植物,满屏的花香,满屏的文字,就是最美的收获,这就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我们要学会在新的形势中,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破冰而行,用一切可以用的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扎根在学生这块特殊的土壤里。我相信网课作文教授的困难,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要面对的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是我们在教育路上应有的执著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