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记叙文1500字
录音机中播放着梅兰芳《霸王别姬》的片段,梅派醇厚流畅的唱腔,夹杂着电流“滋、滋、滋”的声音,刺耳却依旧好听,这是姥爷最爱听的一段戏。
让我想起每一次回老家,姥爷都会把我抱到他的膝盖上,然后用二胡给我拉很多我从来没听过的曲调,受姥爷影响,那些婉转的曲调,悄悄地根植在了我的心里。
随父母远游,沿着民间古城的青石板路踽踽前行,虽然身边喧嚣熙攘,仍旧可以听到古旧的巷子里,隐约传来京剧曲调,在那样的情境里,让我恍然间竟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周遭的古旧,缥缈的乐音,让我仿佛回到了京剧艺术盛况空前脍炙人口的时代,那种感觉甚是奇妙有趣!
直到我上初中,阴差阳错地进了京剧社团。我身体里对这门古老艺术的迷恋和热爱才得以迸发出来,当我第一次踏进京剧教室的时候,投影仪的屏幕上一闪一闪,黑白而复古的影片中,一个浑厚充满气势的男声向我们娓娓道来京剧的历史: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的剧种之一,是我国“国剧”,更被誉为是中国国粹。
它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是,之前那些莫名的喜欢和吸引,一下子有了更金碧辉煌的理由,或许我也可以唱京剧,或许我也可以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或许我也可以成为名扬四海的京剧大家......,一瞬间对京剧太多太多的幻想,让我激动不已,这也让每一次的京剧社团课成为了我无比期待和盼望的快乐时光。
一次社团课,一个头顶上带着黑色的小毡帽,衣着朴素的老人走了进来,他的眉眼间尽是慈祥,额上布满像小溪一样的皱纹,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可他平淡的话语中却极具权威:“同学们,我们上课了。”他做了自我介绍后我才得知,他是著名京剧演员傅希如的父亲,他是专程来为我们客座教课的,他开始给我们讲戏,他的声音平缓,却是娓娓道来,他话语浅显,却能谆谆善导。平时活跃的我们被这位老人变成了安静聆听的乖孩子,他给我们说的是《红灯记》的选段,之前我们也学过,可在他的讲说之下,我们都找到了很多新鲜和深层的理解。
接着他拿出一把京胡,我知道京胡是京剧伴奏的主乐器。可傅老师手中的这把京胡,实在是太过老旧,很多地方都被磨损了,可见的岁月痕迹,傅老师似乎是看出我们对于这把琴的质疑,于是他介绍到,京胡是竹子做的,二胡是硬木做的,京胡蒙皮用蛇皮,而二胡用蟒皮,京胡发音清脆嘹亮,是二胡琴低沉悠扬声音无法取代的,我的这把京胡,比我的岁数可大多了,它上过无数的大舞台,给很多名“角儿”配过戏,可以说它也是“角儿”了,说完他拿出来一小块布,垫在大腿上,立时京胡活泼悦耳的声音响彻课堂,我们齐声跟着旋律唱起来,我又有种在时光机里穿梭的感觉,傅老师的皱纹,古旧的胡琴,伴随着我们稚拙的唱腔,让整个京剧教室蒙太奇一般看见旧时代的院落里一群也在学戏的孩子......
唱了一会,老师让我们休息一下。
可一群大大小小毛茸茸的脑袋迅速围住了傅老师,七嘴八舌的问这说那:
“这个算古董吗?”
“我好想试试。”
“我也想”
傅老师微笑着说:“你们一个个来,每个人都试一下”
于是,同学们一个个学着老师的样子,拉起了京胡。虽然是像模像样,但那个声音真的是刺耳难听,引得同学们一阵阵的哄笑。
一堂课的时间实在短暂,才刚刚陶醉其中,就下了课,不过,我对京剧的喜爱和着迷才冉冉升起。
我记得那天,在傅老师课上,他让我们每个人都合着伴奏唱一段,当我唱罢,傅老师给了我极大的肯定,说我的嗓音是唱京剧的好料子。
这句话让我更加痴迷于听戏学唱,生旦净丑粉墨登场,云步长绸如梦似幻。那些时而喧天时而缥缈的唱腔,那些生动的脸谱,那些闪耀的珠佩行头,那些婀娜的身姿舞步,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时常让我分不清是戏还是真实的故事,就连睡梦中都是戏中的人物和故事。平时我只要有时间,就有机会我不是在搜索京剧的相关知识,在博大精深的戏曲海洋里遨游一会,哼唱一段,这成为了我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最大的娱乐和放松。
京剧让我快乐而充实,它仿佛是一朵瑰丽的花,它可以绽放在舞台上,也可以绽放在了我心间。它于我是新奇而有趣,它于民族是明珠和国粹。它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