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企盼_1500字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也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我家乡的村民们基本上都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摩托车、彩电早已是非常普通的家庭财产,70%以上的家庭已经拥有了冰箱、家庭影院等较高档的生活消费品。农村电信网改造之后,家乡的村民们也一样挂着手机四处联络,网络电视与网络电脑也深入千家万户……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改革开放拍手叫好。
然而,从农村出来的我却深深地知道:家乡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很大部分是得益于村民出外打工。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去各城市打工条件的逐步改善,在家种地成本的不断提高,村民们出外打工的势头愈演愈烈。每年元宵之后,家家热闹的场面骤然冷寂下来。人人都想出外打工,甚至那些连初中还未毕业的中学生们和年龄已经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想去沿海或进县城打工,留在家里务农的,只是中老年人和小孩。农民进入各大、中、小城市务工,繁荣了城市经济,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表面看来,是农村的繁荣。可是我却想说,这表面的繁荣下面隐藏着更大的贫穷。
农民进城务工的便捷,抽走了农村大部分生产力,尤其是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农民。留在家里种地的老手们,沿续着几千年的种地习俗,年复一年地收获着同样的农产品。虽然发达国家甚至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已经是农村经济的主旋律,而在我们江西许多地方的绝大部分农民们却依然重复着老牛拉破犁的艰辛(我的家乡处处可见这样的景象)。由于种地很难赚钱,当初分田到户时对土地狂热的农民现在却舍得扔下肥沃的水田,任其在暖洋洋的太阳下享清福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现在却成了农民眼中卑微的累赘,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也许打工赚了钱的农民回家能够过上好日子,可是农村经济却停滞不前甚至在衰退,这与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个多么巨大的反差!
农民工进城,未成年子女的抚育重任再次落在了艰辛的老人身上,计划生育降低了农村人口出生率,也减轻了青年农民养儿育女的负担,却没有减轻曾经为儿女辛苦一辈子的老人肩上的重担。当然这样免去了青年农民的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地在外务工挣钱。可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却严重地摆在现实面前。可以想想,在家里既要种地又要带小孩的老人有多少时间去顾及孙子(女)的教育呢?于是,成长于这些年代的孩子们又回到了那种放任自流的多子女家庭年代。也许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学校,那我们就到乡村小学看看吧。
我曾经就读的小学是一个典型例子。记得我读小学时,我们家乡的小学有着多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土砖房);五年级时,我们坐进了刚建起来的漂亮的红砖教室里,每间教室摆满了结实的桌椅;校园里绿树成荫,到处干净整洁;校门外是一个大草场;在校门两侧“十年树人,百年大计”红色对联的警示下,学校呈现出浓浓的学习气氛。可是现在,走进小学所看到的景色是如此的触目惊心:草场没了,被无知的富裕了的村民建房用了;红色对联斑驳陆离;老态龙钟的校门关着一个凌乱不堪的校园;教室依然是那些,却已经让人感到颓废寒酸了,千疮百孔的教室里摆满的是学生破旧的桌椅;上课最重要的黑板伤痕累累,似乎很久没人照看这里所有的一切了。这一点儿也不如那时我学习的小学!问问学校的成绩吧,据老师们反映,学校的成绩是一届不如一届的;再看看学生们的作业本吧,小学生的作文本让你吃惊不已:竟然小学教师批改作文,比大学教师还简单;没有评语,没有错别字修改,有的只是几个简单的红色数字!天哪,是不是当今农村的小学生水平已大大超过了大学生呢?带着怀疑的目光看完作文本,只能让人痛心疾首,这些老师竟变得如此地误人子弟!养不教,父之过;学不教,师之错!人人忙打工,人人想挣钱,钱,钱,最后还是钱,有多少人能好好去对待农村小学生的教育呢?据说,我们小学的校长带头在学校开了个小卖部,专卖零食和玩具,竭力想掏空学生的口袋!午休时间,在学校闲着无聊的老师们竟打起了赌博麻将。这样的家境、这样的学校,农村的这些小孩能读好书吗?当然,这些小孩最终都能完成义务教育。对,他们会去完成“义务”教育,为的是能有个出外打工的简单文凭。义务教育,在农村如再不加强管理,也许真要变质为一种形式教育,一个耗资耗时的空架子了!
位卑不敢忘忧国,我们不能陶醉于农民生活的极大改善而看不到我国农村问题深层的巨大危机。其实不仅农村经济、农村教育问题的严重,农村医疗卫生及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也非常糟糕。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农村的一些问题了,我们国家也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代了。是啊,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所作出的牺牲已经够巨大的了,城市工业再不反哺农村农业,可能我国的一些农村问题真是会无可救药了,农民的生活改善将泛化为一个泡沫!
以上,是我就家乡变化写下的个人所感,企盼着我们家乡的上述问题早日圆满解决!企盼着我们祖国的户户农民都能早日过上真正富裕、安康、文明的现代生活!
点评老师:
点评内容:小作者以朴实的语言抒写自己真切的感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实实在在,娓娓道来,阐明的道理是很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