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地域文化——高考作文新思路_1500字
写作,呼唤回归到生活本真,作文教学需要从生活的土壤中汲提炼创作的元素。近几年高考作文,也越来越关注地域文化。如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天津卷的“愿景”、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等。《高中语文新课程》强调,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最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及“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些阐述对作文教学指明要关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的导向。
笔者认为关注地域文化的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要重视亲近、体会、表达三个环节。
亲近:余秋雨先生在《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强调,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并建议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只有当丰富的生活元素进入作者的眼里,萦绕于心里时,写作才成了一种欲求与释放。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亲近地域文化的实体及其闪耀的人文光芒,借助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去感受文化风景的迷人风姿、别致风采。可以适宜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劳动锻炼等活动。
体会:“通过与内心之间的无数次相互作用,种种生命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这是滕守尧先生对这是培养写作的分析能力内在行为。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后,转而会审视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思想,所表达的愿望,所延续的精神,这都是体会的内容。学生只有借助体会才能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断,从而通过已然感知步入到深层的融会与沟通,进而增强洞察是非、去粗取精、求同存异、因果推理等能力。
表达:朱自清说得好:“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当前有“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的说法,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表达的成就,我们可以打破单一的命题形式,方法多样、手段不一地展开多面开花的表达尝试,规避大谈技法的而视学生的表达水平、表达欲望不顾的做法。为此,要为每位学生的表达需要提供一个舞台,那么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精彩纷呈的佳作。
四.教学模式初探
顾及听、说、读、写,构建出完整又灵活的教学模式为:聚焦→感悟→畅谈→抒写
聚焦——关注现象。茅盾曾说过“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组织教学应当设法让学生体验地域文化,可进入地域文化的场所,也可灵活取材,利用CAI课件,或采取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模拟或再现鲜活的生活图景,也可以给下发一个主题式的调查问卷,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文化气息。
感悟——领略神采。教师如能小切入口大申论面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深入感受文化的内在神采。设法启迪学生文化的演变进行联想、分析,如思索青年对风俗习惯的冷热观,对古桥改建命名的感想,风景区古迹存留与经济效益的矛盾观,家乡传奇趣事推广之我见等,带着这些可深可浅可是可否的思考,进入到一些文字、画面、评论中,更能激发学生“为时而著”、“为事而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写作使命感。
畅谈——畅叙感受。说具有即席、即时、即兴等优势,是训练个性思想、开放思维的常见手段。在教学中,设法能舞起学生灵动的心弦,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言;在形式上,既可以是传统的教师发问式,也可以是富弹性的辩论式、质疑式、演讲式、解说式等。
抒写——展示才思。写较能培养学生深沉而理性的思维,促进学生创作上文质兼美的推进。教学过程,要能从地域文化某个方面的历史、现状切入设题,调动学生的生活内存。值得强调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地域文化是学生的源文化,母文化。教学中必须突显一个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可以做好“呈献”文章,即为家乡故土的发展献创意才智,如为改善现状而献点子,为美化家园而制作公益广告,为推介家乡而设计旅游广告图案或广告语,社会调查报告撰写,围绕民风民俗的文学创作等。
应该指出的是,作文命题时,要告别脱离就近生活的层面的僵化命题作文形式,而要根据“亲近”的特点,顺合创设的特定情境,因时制宜地开展片断描写、图片点评、辩论呈辞、演讲、导游词、情景作文等生活气息浓厚的活动,更能调适学生写作情绪,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在作文评价上,教师尊重他们的思考生发点,“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推行赏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课程对评价所提出的“诊断、激励与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