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物志——拾起应星楼印象-写景作文1400字

2020年10月1日,风和日丽,万里无云。脱去负担,背上喜悦,南明湖畔,花明柳绿,湖面波光粼粼,悄然安静。锦鳞游泳,郁郁青青。

瓯江之边,应星楼,一段被遗忘的记忆,重拾,回味。

清晨,应星楼被藏匿在了蒙蒙细雨之间,她的红色被雾气淡去,显得不那么高调,她伴随着处州之人慢慢苏醒,丽水人的生活,也便开始……

楼后面亭台水榭,每天都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喂鱼,这里的鲤鱼都又肥又大,成群结队。孩子们的欢笑声,小贩的叫卖声,夹杂着流水的哗哗声,苏醒,热闹,喜庆。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有所记载“少微山在浙江丽水东南十里,一名大栝山,以郡应少微处土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而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则明确“少微山在厦河之南,旧有少微星君祠,以郡应少微处士星也。”应星楼,因对应天上“少微处士星宿”得名,因见证千千万万丽水人民成长经历而成丽水之标志,因融合了处州百年来的传统文化而成处州之韵。

这座始建于南宋开禧三年的建筑是时任处州郡守寺丞王庭芝主持修建的。时任郡守寺丞王庭芝看到了处于危难之际家国,为振起士气,唤起民众为国效力的情怀,筹资兴建了应星楼。楼宇的命名一方面是寓意着呼应天上人才之星处士星之意,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人才之州之起源。应星楼的建造,新时代的开启,从此,风雨兼程有了见证。

水灾,大火,两建两毁。历经千年的风雨,应星楼最终毁于日寇飞机对丽水360多次轰炸之中。曾经的人才之源,应星之楼,被无情地炮弹毁于一旦,只剩一片废墟,与无尽的叹息。

2008年,为了再次传承丽水的历史文脉,丽水政府筹资重建见证历史千年历史的应星楼。2010年6月建成的新楼高达45。9米,共有九层,她在原有的古色古香之韵味上更添了雄伟与气派。如今,经过多年的规划,它成为丽水的一个文化地标建筑。

而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自然少不了对地方文化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这方面,应星楼则化身成了“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个遗产馆位于应星楼的1-2层,分为山高水长和之韵、春耕冬酿勤之韵、巧夺天工匠之韵、弦歌弄灯娱之韵、乡野绝艺奇之韵、千年山哈凤之韵六个部分。

春去秋来,许多个日夜,无数个四季,应星楼的历史见证着处州古城变成丽水现代都市,她一直默默伴随着丽水人民共度风雨丽水人民也一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捍卫她的那份神圣与庄严。

曾经,应星而名,遥对“处士星”,为古处州千年历史的见证。

而后,屡遭水患,又经战火,最后只剩下一片空寂和史书上的只言片语,似乎只能在记忆里寻得她的故事。

如今,应时再建,旧名新颜,成为今丽水耀古烁今的标志,它继续被刻入在一代一代丽水人民的记忆之中。

而在老一辈的口中,却依旧流传着旧时的记忆,应星楼不仅仅是千年道教与古老文化的记录之地,更是千年处州文化的灵魂和丽水人的根。同样,于应星楼而言,它也不仅仅是传承着“处州”古地名的一座仿古老楼,

纵观千百年的处州历史,这座城市在应星楼的陪伴下成长。应星楼好似千万丽水人民的母亲,是记忆中的那雄伟印象,也是那颗思想之心的寄托之物。

对于不远万里来游玩的客人而言,应星楼是一座传承的桥梁,她无时不刻地展现着她的风采,告诉异乡之人,丽水之美,处州之韵,她大气而不张扬,她向千万人招手:这里,是丽水。

对于本地丽水居民而言,应星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明湖畔,蒙蒙细雨之中,蓝天白云之下,“风儿柔了轻纱雾,应星楼隐在朦胧处”。

对于身处他乡的游子而言,应星楼是记忆,是想念却不能去的地方。例如在异乡求学的我,也会时不时抬头看看那轮皎皎明月,拾起那片应星楼的印象,那从小便觉得高大雄伟的地方。看过千山万水,闲赏过他处风情,却忘却不了这牢牢锁在心里的应星楼印象。

处州之韵,贤才之地,应星之楼,瓯江之畔的应星楼,承载着丽水人民的记忆,寄托着丽水人民的厚望,千千万万的丽水人民,从这里走出,带着处州古韵,带着丽水特色,怀着丽水情怀,将丽水之声传遍世界,也将世界之美融于丽水。

作文话题

1500字 写景 风物 家乡 印象 丽水 处士 瓯江 千年 微山 见证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