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而极致的日本之美-散文2000字

在大学读日语专业之前,我对日本文学都是只有听闻,并无详细的了解。只大略知道几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文学家。印象里,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不在少数。后来,大学读了日语专业,由于我本身对语言还有文化很感兴趣,就粗略的读了一些名作家的几本,后来又看了些有关于日本的影视作品,听了各路人士对于日本的看法,又接触了一些日本人。心里大概对日本有了一个印象。

一想到日本,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浮现一些画面,或是陪伴童年的《樱桃小丸子》,《数码宝贝》的二次元影像,或是《小森林》,《深夜食堂》那样治愈,干净,留白的画面,或是浮世绘里讲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记得一次看《源氏物语之千年恋》,其中的一位女御伏在地上,双手合拢,额头触及手背,黑而长头发任意披散,这样跪伏着。黑发,和服,落日,木门,红叶,色调。当时只有一个感觉,很美,很日本式的美。

微醺的黄色的色调,日落黄昏衰美之感,静谧中却又有点意外的温馨。美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好像有临界点,多了一份则太过,少了一分则觉得不足,然而日式的那种审美,总是让我觉得,这是美的极值点,是一种极致的细腻。

和宿舍室友聊天,她们说,觉得日本很奇妙,总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创意,像是要照顾到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他们明明是拥有最多的情绪,却呈现出最统一的样子,很多人都敏感孤独到无以复加。却又表现得异常活泼合群。为了不灼伤彼此,宁愿收起自己,保持距离······所以啊,日本给人的感觉,很微妙。

刚学日语的时候,被一个词语惊艳到,“言葉”。第一次读到这个词语是在一部很有名的动漫里《言叶之庭》里,当时只觉得读着很美。后来在精读课本里得知,言叶乃是语言,词汇之意。知道了意思后,反而萌生出“这个词真是大材小用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老师说,日本有一本诗集《万叶集》,日本人把诗看成一片又一片的树叶,这样采集,便有了文学。这样一解说,觉得自己仿佛懂了七八分。读音,意思果然都还是美的。机缘巧合,大二泛读课上,读到一篇《言葉の力》、文章里论述了只言片语与整体人的关系。作者巧妙地举例,最迷人的樱花粉是如何提炼出来的。文章中还特地描述了“淡淡的粉色却仿佛蕴含着即将燃烧的灼热”,我为其做了个比喻“喝醉的粉红”。樱花的粉色只呈现在尖端,但是这种迷人的粉色却是从树干提取出的。正是樱花树全身蓄力,才呈现出虽然短暂却很迷人的颜色。一片花瓣是整棵树的体现。我突然想到,或许言叶也是如此呢,每句话都是一片叶子,从而看出说话者本人的概观。这个想法让我突然觉得日本人真的是很细腻呢。一片叶子,一句话,或许都是仔细思量。所以她们的语言才是如此含糊不清,说短也短,说长也可以说非常长了。

学习进阶之后,开始读日语文章。刚开始给我的印象,日本人容易因为一个细小的点而进行长篇论述。比如电车让座的女孩。再后来读到中篇,长篇小说,这些小说给我的第一感觉:繁琐细节之中透露着现实。刚看《人间失格》的时候,只觉得作者敏感的令人心疼,敏感不是本身所能选择,“胆小是罪过吗?敏感是罪过吗?不抵抗是罪过吗?”此刻我在真实的,经历着这些情绪,我承受痛苦的能力也只有如此,我没有生存的勇气。读完全书,实在是悲伤之情难以自已。《源氏物语》里,开始也是杂乱无章之感,关系稍微有点混乱。但不得不说,小说里的人物,还有描写,都是很细致的。印象深刻的是紫姬,紫姬有一条完整变化的线,一个一无所有的,纯粹地将自己献给源氏的女子。这样一个女子完全消逝后,源氏才体会到彻骨的悲伤,作者描写的很轻,无论是紫姬,还是源氏去世,云隐两字一笔带过,据说是太过沉痛,无法表达。与“どう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就是这两个字,是我在这本书看的最印象深刻一节。日本人的细致反而是在这种无声无言之中体现出来。

以上的两部作品或许或多或少体现了物哀的审美吧,在我眼里,不仅是物哀这么简单,是一种极致。中国的诗词经常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而古代日本也深受中国影响。或许物哀是建立在日本人思维上的婉约美的发挥吧。无论是樱花群放,长街,花火,悠长的甚至有点哀怨恐怖的歌谣,还是少女那张没有任何雕琢的眉眼,还是衣物的取色,物语的展开,人物的孤独,自杀,切腹,甚至于日语本身的发音······这不都是一种极致吗?日本的地名譬如浅草,宇治;文字譬如《枕草子》,《徒然草》以及各种物语,风景譬如红叶,樱吹雪;日本的食物譬如雪媚娘,和果子,抹茶;也都是恰到好处。再者日本影视产业里的泪点与笑点,日本的无微不至的服务业,不也正是极致的体现吗?和中有繁,压抑中有爆发。

或许正是太细腻,太极致,心理疾病也不在少数,才有更多压抑中的爆发,无论如何,都是有利有弊。日本的极致会导致极端,可也会产生美,在某个瞬间,与你共鸣的一种极致细腻之美。

作文话题

1900字 日本 极致 散文 细腻 日本 极致 日本人 日语 源氏物语 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