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孩子的爸爸经常不在身边怎么办?》

《孩子的爸爸经常不在身边怎么办?》

赵教授:您好!

我儿子3岁半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我知道父母对孩子很重要。因为条件限制,孩子的爸爸被外派了,一个月才回来休假几天。而我要上班,只有周末和下班的时候才能和孩子在一起。其他时间除了上幼儿园,基本是和老人在一起了。而且,老人也在变,原来是爷爷奶奶,今年又换了我爸爸。我爸爸五一后要回去了,又要换人了。这种情况,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保证他的身心发展呢?

他今年才上幼儿园,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评价很好。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还有注意力集中,举手回答问题等都评语好。老师还说他勇敢,大气。

可是,他并不想上幼儿园。每早上我一起来,他就起来,说怕妈妈走了。有段时间说,喜欢做邮差叔叔,送信。“妈妈,你的信”,每次送信给我,他都会(拿张白纸)读:“妈妈,信里写着:爸爸不上班,妈妈不上班,外公不买菜,宝宝不上幼儿园。”这种信,他送了好几次了!

我基本上回家都是以他为主,陪着他的。因为孩子爸爸不常在家,我当怎样尽量弥补做好爸爸的那份工作呢?毕竟他是男孩子呢!

正思妈妈

赵教授回答——

正思妈妈:您好!

看您的提问,我觉得您的孩子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老师的评价很高。您说您的爱人外派,不常接触孩子,这的确是个缺憾。小孩子一般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但爸爸最好也不要缺席孩子的陪伴与教育。

父亲因工作缺席要设法弥补教育功能的缺失

妈妈和爸爸对孩子的爱,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需要爸爸参与教育。特别是男孩子,更应该多与爸爸接触。现在,我们的许多男孩子缺乏男子汉的气质,原因很简单:就是原因缺乏男人的影响。

孩子一出生首先投入母亲的怀抱,到了幼儿园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小学也是女老师为绝对的“主力军”,中学还好一点,男教师稍微多了一些,但女老师还是“主体”。但总体看,我们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掉进“女人窝”里了,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您说,上哪里去找“男子汉”的气概呢!

从培养孩子良好性格角度说,我是主张父亲不要把陪伴、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推六二五,都交给母亲。父亲不要以为自己是男人,是做大事业的,对于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不屑一顾。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是“大男子主义”的表现。

当然,您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孩子的父亲不常在家里,让他多陪孩子,也是勉为其难。父亲和母亲角色、性别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也不同,父母共同培养教育孩子,可以做到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孩子得到完整的教育。孩子的父亲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教育功能也会是有缺憾、缺失的,应该设法弥补。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孩子的父亲回家,要多陪孩子,跟孩子多接触、交流;二是,父亲不在身边时,要多跟孩子介绍父亲平时为人处世的态度和风格,引导孩子向父亲学习;三是是创造条件,尽量让您的孩子多跟男孩子接触、交往,也可以让孩子的舅舅、叔叔等男性亲戚朋友代替爸爸多与孩子交往、接触。

看护孩子的大人轮换有利于培养孩子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关于家里看护孩子的大人经常轮换的问题,我认为,这倒不是什么坏事。反正都是家里的亲人,谁对他都会很好的,您应该放心。不同的大人教养孩子的习惯、方式方法可能会有不同,但我认为这是个好事,可以培养孩子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孩子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要比家长想象的强得多,应当相信这一点。

我的小孙女,从小就是这样。现在她已经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了。她到两岁半的时候,就已经换了三个托幼园所。其他的时间,不是我儿子、儿媳看着,就是孩子的姥姥、姥爷看着,要不就是我和她奶奶看着。孩子在哪里都很高兴。经常换换环境,是有好处的。现在,我的孙女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就是比较强。

动员孩子上幼儿园可以跟孩子的利益联系起来

至于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您应该弄清楚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您的孩子在幼儿园,老师的评价还是不错的,老师一定很喜欢他的,对他的态度也会是好的。按理说,幼儿园应该对他有吸引力。他不想上幼儿园,您还得跟他讲一些道理,当然不是讲大道理,还是要坚持跟孩子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我的小孙女,开始也不愿意去幼儿园,后来她很高兴去。她说:“妈妈上班去了,挣钱给我买好吃的。”她认可妈妈上班了。让人觉得好象这样教育似乎没有什么思想性,可对小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只能这样,总不能对孩子说“妈妈上班是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吧?要跟她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打动孩子,为孩子所接受。告诉孩子,大人孩子都要“上班”,谁也不例外,大人到单位工作是上班,小孩子去幼儿园玩也是“上班”。

跟孩子在一起也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另外,您也要注意,就是您下了班,也不要每时每刻都跟孩子形影不离,要让孩子能够离得开您。有的家长总觉得每天上班,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就好象欠了孩子的感情债务一样。不要有这种想法,家长跟孩子就该是“有分有聚”,每时每刻都厮守在一起并不是最好的生活模式。

就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孩子对家长太过依恋,一般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是家长离不开孩子,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只要家长离得开孩子,孩子就离得开家长。

做父母的,不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只有父母才对孩子好,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才放心。这种想法会影响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