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涌八闽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永不褪色的“洋林精神”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洋口林场杉木培育基地 黄海 摄
台海网9月2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昔日漫天黄沙,如今满目苍翠。在中国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缘的一湾绿色,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这一湾深深的绿色叫塞罕坝。
一棵杉木成就一个奇迹。在中国森林分布的版图上,有一个地处八闽大地名叫“洋口”的地方和一支大山深处铸忠诚的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历经60多个春秋,锲而不舍、潜心科研,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骄人业绩,铸就了“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洋林精神”。以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坚守,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担当,创造出当代中国又一个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北有“塞罕坝精神”,南有“洋林精神”。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万古奔流的富屯溪,见证了一只科技大鹏,怎样在新世纪的晨光中,从八闽大地起飞,飞向辽阔的蔚蓝。
坚守初心:八闽大地生态文明的绿色之星
一切皆有传承,一切皆有方向和茂密的成长。
永不褪色的“洋林精神”是这样进入人们的视野的。
2019年初夏的一天,作风务实善于深入工作一线的福建省林业局局长陈照瑜,为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基层开展情况,来到地处大山深处的省洋口国有林场。
拉开车门,林场办公楼墙壁上“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一行大字赫然在目。听取杉木育种科研汇报时,陈照瑜情不自禁、怦然心动:“久久为功守初心,一棵杉木做到底”,这不正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吗?福建曾涌现出谷文昌精神,那么,“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能否成为新时代的“洋林精神”呢?
让人颇为振奋的是,在全省汇集的100个典型案例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洋林精神”脱颖而出。
2019年12月3日,国家林草局一位副局长赴洋口林场调研时说:“洋口林场60年来杉木育种科技成果来之不易,要抓住机遇,加快推广应用,让杉木育种的成果服务林农、服务社会。”
2019年12月8日,福建省委领导与国家林草局领导在福州会谈时,不约而同再一次提到“洋林精神”,希望国家林草局和福建省一起宣传推广这个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进典型。
2020年7月30日,经福建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富有“洋林精神”的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确定为“八闽楷模”。
一个地处中国东南部群山中普普通通的国有林场中的科研团队,为何能获得如此殊荣?
已经到了掀开这片生态文明之地神秘面纱的时候了。
这是一片沉睡亿万年,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而躁动的土地。伟人的目光一刻不曾离开这大河奔涌的江山,滔滔闽江挽起无数支流,咆哮向海;一座座青山自武夷逶迤南去,在顺昌之地荟萃,有多少灿烂的华章,像星辰一样在合掌岩上空闪耀。
当历史演进到20世纪中叶,早春的雷声,震撼着这片革命老区又走过64个冬夏的红色山川。
中国、福建、顺昌、洋口
这绿色的使者,这春天的出发之地,这“洋林精神”不竭的绿色源泉……
赤诚奉献:碧海丹心永不止步的科技攀登
历史选择了阮益初。
这个出身寒微,来自龙岩,从林业部福州林业学校毕业,分配到省林业厅工作的年轻人,在1955年一个紫气东来的早晨,迎来了命运重大的转折。
这一天,他得知福建省要组建一个国营综合林场,时任林业厅厅长张翼指定曾在闽北林区当过游击队员及地下党的魏长发带队,挑选阮益初、廖金荣、林平、陈佳木等组成筹备组,先是在南平、古田、建瓯三县交界的上明洋选址勘察。没有公路,只能走水路,自带被褥行李,从福州仓山龙潭角码头乘船向南平进发,航道上险滩重重,不便夜船,当晚在水口镇过夜。在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他们克服了住茅屋、吃野菜以及土匪出没的危险,一待就是四个月。最初的规划方案未获批准,只得重新再选,最后选址确定顺昌洋口。
1956年7月10日,省洋口综合林场正式成立。场部建在一片乱坟岗上,四处一片荒凉。独臂元勋魏长发率领阮益初等砍树割草搭草棚,一天半夜,暴雨狂风把草棚吹倒,他们走投无路,一头钻进一穴坍塌的坟墓,在里边熬过一夜。魏长发风趣地说:“当年打仗,我几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这一回却是从埋死人的坟墓里爬出来。”
不久,刚刚接到任命的第一任场长伊树莲前来赴任,胸怀宽广的老革命魏长发甘当副手。伊树莲带着妻子儿女来到场部,儿子和女儿拉着他的衣襟问:“爸爸,我们住哪儿啊?”
他仰望天空,长长舒了一口气,转眼向四周一望,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古庙,说:“有了,就住这里!”
妻子皱了皱眉头,说:“住庙里?我们不都成和尚尼姑了?”
就这样住进破庙,伊树莲成了洋口林场的“方丈”场长。
伴随从闽南沿海、上海、山东、福州等地大批上山下乡知青及军队退役人员的到来,这里变得人声鼎沸,战旗猎猎。
寒冬与冰雪风霜为伴,酷暑与蚊虫烈日为伍,住地窝草棚,点松明火把,拉开建设林场序幕。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早出晚归,顶风冒雨,披荆斩棘,劈草炼山,造林整地,脚底踩着虎豹足迹,劈草作业被毒蛇咬伤,用泉水冲洗伤口,喝老酒抢救,掉进抓山猪的洞穴,被野猪咬伤腿脚。吃草包饭,喝山泉水……
那是一些怎样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从峰峦连绵,雄伟挺拔的喇叭山、白水岩、云峰岩,到创建打铁坑、道吴、黄坑头、板桥等工区,从三连埂、城关溪南、西坑、际会、南山大会战,到苗圃改河造田以及老一辈从1956年劈草炼山整地3000亩,6.5万亩荒山造林的攻坚战,彻底改变了洋口林场面貌,荒山变林海,成就了集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全国闻名的先进林场。从首都北京捧回了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国务院奖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56年,林场首任班子带领第一代洋林人,在闽江源头富屯溪畔为“绿化荒山”挥汗如雨的同时,在闽北山水之间(顺昌林区)还穿行着另一支队伍,引起了阮益初注意。他们是由原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学部委员)郑万钧教授带领的一批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在闽北开展开门办学和科技需求调研。“借得春风度玉门”的闪念让阮益初兴奋不已,与高校合作建议得到班子肯定,这也与南京林学院调研不谋而合。林场急需解决的杉木造林技术试验实施方案应运而生,科技立场、科技兴场的“萌芽”由此破土而出,渐成丰碑……
1957年早春,在伊树莲、阮益初等带领科研团队,在道坪工区长坑庵营造了我国第一片杉木造林密度对比试验林,开展以杉木速生丰产为中心的多项试验研究。1958年,南京林学院陈岳武老师和洋口林场一起开创了我国杉木良种选育先河。1961年,与南京林学院签订了第一个“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
从此,四代杉木育种人在产学研结合的漫漫长路上,用60多年光阴,将论文书写在闽北的苍茫大地上。
叶培忠、陈岳武、阮益初、刘大林等第一代杉木育种团队坚定前行,在洋口林场用科技的力量,找到了探索提高杉木产量、材质育种科研实践的新起点。
叶培忠教授是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开创者,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树木育种研究。1954年,叶培忠参加了老校长郑万钧组织的福建森林调查,发现与其他树木比,杉木生长迅速,成材快,用途广等优势,而林区杉木造林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种质退化,成材慢,产量低。于是萌发了用遗传学理论选育杉木育良种,进而提高杉木生长速度的想法。1958年,“大跃进”红旗飘飘,叶培忠发下宏愿:争取选育20个优良杂交树种提供造林推广之用,杉木名列其中。
作为国内最权威的林木育种专家,叶培忠运筹帷幄,既谋划了洋口林场杉木育种的总体框架,又关注到育种的分步方案,他一边指导着助手陈岳武如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边总结工作中成功经验及时推广以推动祖国的山川绿化。
谁料,1978年,叶培忠在讲台上突发疾病,与世长辞。
陈岳武父母早逝,是新中国的人民助学金帮助他完成学业,对社会的感恩、奉献是他取之不竭的工作动力。接过叶培忠老师手中的接力棒,首先是理论探索,陈岳武搜遍现有的图书文献;之后,又远涉湖南、江西、广西、四川、福建等地的杉木中心产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取得杉木自然变异规律的第一手资料。
山深、林密、路陡、难多,这八个字可以概括陈岳武当年寻找杉木优树的工作环境。时隔几十年,林场老职工李寿茂还记得陈岳武当年脚穿解放鞋,身着粗工服,手执地图,眼观四方,翻山越溪,徒手爬树的样子;还记得陈岳武的当年叮嘱:“一定要在符合标准的树上摘球果,选穗条,一定要做好标记,一点不能马虎。”
两年里,陈岳武带着学生和林场工人,从闽北近30多万株野生杉木中,选出了136株第一批优良母树,培育杉木杂交品种。他播下一批批精选的种子,蹲守着不断长成的新苗,心里充满着信心和期望。四时有令,花开四季,杉木花开岁除时。春节是杉木杂交育种忙季,不知多少个除夕夜,他和洋口林场干部、职工一起度过,正月初二就带着科研组上山开展杉木杂交套袋和授粉育种。两个孩子小,爱人韩素芬一个人忙不过来,有时候就干脆把孩子带到林场过春节,静候杉木开花……
从场部到林区,最远的地方超过15公里。陈岳武同林场工人们一起,早上4点钟出发,晚上头顶月光返回,中午与工人一起捡柴火,垒石烧饭,就着辣椒咸菜下饭。深夜入睡前,还得思考第二天的方案。中年人视他为兄弟,年轻人敬他为师长,大家都知晓,眼前这个一点架子都没有,又黑又瘦像一个农民工的大学老师是为了杉木丰产,为了林场的好日子,为了祖国大地的绿化拼命工作的。
奋斗的日子也有乌云,陈岳武也有流泪的时候。但是,在林场干部的理解支持下,杉木最终阳光灿烂。
1964年,在白露亭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杉木优树收集区;1966年,在打铁坑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杉木无性系嫁接种子园;1973年,建成了第一个杉木子代遗传测定林;1975年,建成了杉木第一代生产性种子园2000亩。项目成果先后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岳武用30年时间,向社会回答了杉木要不要育种、如何育种的问题,并向南方的十几个省推广,有人将他誉为“林业战线上的袁隆平”。
积劳成疾,陈岳武英年早逝。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洋口林场的小山头上,永远守望洋口杉木。另一部分骨灰撒进他深爱的万里长江,寄托一个华夏子孙对祖国母亲永远的情思。
陈岳武骨灰安放仪式当天,彼时的洋口林场,朔风止步,草木屏息,太阳高悬,所有在场的人,禁不住热泪纵横……
之后,洋口林场的产学研结合育种的重任,落到了施季森、李寿茂、翁玉榛等第二代杉木育种带头人的肩上。
施季森生于1952年,他的家乡位于长江口的江苏启东,这是一片受海洋文明影响自古躁动的土地,自然在他的血液中流淌着“不安分”的基因。正是成长于那个建设新中国热情高涨,而又百废待兴,生活艰苦的年代,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多了一份学习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大学四年,每日每夜都被那个心驰神往的森林梦召唤着。
1977年,施季森毕业留校工作,1978年考上叶培忠教授和陈岳武老师共同指导的研究生,成为南林大育种团队生力军的一员战将。
作为杉木育种的第二代精英,施季森参与了第一代种子园的验收和推广工作,完成了陈岳武未完成的第二代遗传改良和种子园的建设,带领团队攻克了杉木生长和材质联合育种难题,执掌了第三代种子园的兴建发展工作,部署并推动了第四代育种和种子园建设。
回忆和陈岳武老师在洋口林场的科研岁月,无论是苗圃里育苗,林地里观测,还是月下散步,夜晚探讨,施季森都满怀深情,一切历历在目。说到老师弥留之际要见他,他骑一辆旧自行车深夜赶到医院,老师已不能说话,紧紧抓住他的手腕,长达一小时之久,目光中闪烁着对未竟事业的留恋与期待,直至离世方才松开,每每回忆这一生离死别的时刻,施季森都几度哽咽,不能自持……
攻克第二代杉木良种的木材品质育种难题,才是对老师的最深切的缅怀和纪念。施季森已将洋口林场当成第二个家,和洋林人一起在山上垒石灶、取山泉水煮饭,萝卜条加腌菜配饭。1983年春夏之交,他带领团队在林场南山开展大规模杂交制种科研,连绵春雨,山洪频发,道路中断,团队30多人被困30多天,弹尽粮绝,一撮米煮一锅粥,端起碗都可以照见人影 ,一直坚持到获救。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作为第二代杉木科研掌门人,施季森深知当代林业科研建设团队的重要性,把新一代的育种接力棒传递给了弟子郑仁华、陈金慧、边黎明以及洋口第四代育种人手上……
2002年末,1970年出生的福建省林科院林业所所长郑仁华成为新一轮“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主持人,其导师施季森甘做他的副手。洋口林场、福建省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产学研密切配合,协同攻关,系统开展杉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构建多世代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持续开展杉木种内不同资源类型的杂交,加速新种质创制和后代测定,选育出一批批速生优质高产抗逆的新品种,率先构建了杉木第四代育种群体,建立了有性和无性结合的杉木良种生产技术体系,加速了杉木育种的推广,创新了杉木种子园低位嫁接、树形矮化管理、良种高产稳产技术,解决了第三代种子园种子产量和品质问题……
大山深处写人生,无怨无悔做奉献。洋口林场科研团队,你究竟还有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
女大学生刘大玲,为表达对祖国林业事业的挚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大林。“文革”期间,青春年少的刘大林还在南京林学院读书,父亲被关进牛棚,断了生活来源的她只能靠同学接济,活下去完成学业成为她人生的目标。毕业分到洋口林场,只身一人走进这深山老林,在苦难中绽放的她,成为爬树杂交套袋和采穗能手。面对几个大学生同伴的追求,她不为所动,却将爱情托付给一名下乡知青林场工人。谁料,结婚刚刚一年,爱人便身患绝症,去上海治疗离世。别人劝她打掉怀了六个月的胎儿,她却执意不肯,坚持生下孩子,带着婆婆返回林场,继续投身她所钟爱的杉木育种科研之中……
如今已74岁满头白发的老场长李寿茂,至今难忘他在林场度过的那个新婚之夜。1970年7月,身材单薄瘦小的李寿茂从福建林学院毕业后到洋口林场报到,因生活环境过于艰苦,同来的9个大学生走了8个,唯独他坚持留了下来。结婚时没有婚房,就将两座土坯房中间的夹道封堵起来,半空中搭了一副木板,仰望头顶的茅草棚,木板下流淌着哗哗作响的山泉水,就这样与新婚妻子度过了“洞房花烛”之夜。风雨压不垮,若干年后,李寿茂当了场长,正逢林场经济极度困难的时期,抱定再穷再苦也不能中断科研的他,决不砍伐一棵科研林,为筹措科研经费四处借钱,硬是支撑了下来。在洋口林场一干就是36年,直至退休。
翁玉榛、张志才、林强、游云飞等一个又一个林场当家人永远不会忘记,老一辈洋林人在“文革”中白天上山采种,夜晚写“检讨”仍对科研育种的坚守。科学春天到来后,他们将无奈转移到他地的第二代杉木种质资源材料搬回洋口,建成了我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又投入几十万元把废弃的小学校舍改造成杉木组培的工厂化生产车间,满怀信心将科研风帆在洋口林场又一次高高扬起!
2014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南方(福建)杉木良种繁育中心在洋口林场落成。从征地到建设,倾注了翁玉榛、张志才两任场长的心血,组织培养杉木苗能力从300万株提高到1000万株!
这是使命齐天,青春无敌的岁月。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一代洋林科研人黄金华、叶代全、李勇等,在第四代育种科研中,历经上百个改进方案失败的关卡,终于在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迎来了历史性突破。一次次失败与成功,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这神奇的智慧,这生命的爆发,这人生的华彩,就像那个霞光喷涌的早晨,灿烂如花……
一场突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让一片倾注了十几年心血的试验林荡然无存,像丢失了自己的爱子,让黄金华泪流满面,痛心不已。悲痛之后,锲而不舍的黄金华从零开始,重新培育幼苗……
一个十万大山中的风雪之夜,跋山涉水外出采集优选树种的叶代全和他的同事们饥寒交迫、被困山中。危难之中的叶代全以其坚强意志迎接又一个壮观的日出。
那是一次意外的停电事故,让从事无性系育苗研究的李勇焦虑万分。谁料,第二天黎明,当李勇又一次走进试验室,却意外发现培养瓶内的芽苗发出许多新芽,增值倍数从2.0提高到3.0~4.0。
像一道光照亮了暗夜,李勇兴奋地弹跳起来。
第二天一早,一夜无眠的李勇,敲开了翁玉榛办公室的门,将新发现的组培优化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的报告递给翁玉榛。
“一颗红心一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在洋林,有创业舍小家顾大家“抽屉养儿”的薛义和;有上山主动为他人开路,用“铁框框”挖坑,被称为“扫露水阿广”的郭厥广;有自学成才的“嫁接能手”吴昌强;有无畏病魔,坚持一线的“钢板工人”郑斌林……
他们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杉木优树收集区、第一个杉木无性系嫁接种子园、第一个杉木种子园子代测定林、最大的杉木第一代生产性种子园,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洋林种苗“洋020”“洋061”被认定为“国家级林木良种”。他们赤诚奉献的感人事迹,是一群平凡人开创和走过的不平凡的轨迹。
“凌寒、端直、超越、坚韧”,“给我一个细胞,还你一片森林”。洋口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像一棵坚韧不拔的杉木,更像一颗冉冉升起在茫茫林海上空的新星,璀璨夺目,光耀东方。
久久为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奇迹还在发生,华章仍在续写。
1973年出生的游云飞上任洋口林场场长时,眼前闪动着局长陈照瑜信任期待的目光。
“洋林精神”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便是这位曾在武夷新区挂职副总工程师、在政和县挂职科技副县长,并在福州植物园担任副主任,敢于攻坚克难的开拓者的日思夜想。
游云飞不负众望,先是高扬改革之剑,大刀阔斧进行了洋口林场的整合改革,实现了局党组要求的平稳过渡;之后又不畏艰辛,踏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之旅,取得显著成效;继而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当地政府及村民建立了“鱼水”关系,开拓了精准绿色扶贫的新局面。
这无疑又是一次催人奋进的世纪进发!
开拓者的脚步如此匆忙。2019年6月,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金池应洋口林场邀请,前来商榷并签署了新一轮“产学研”合作战略框架协议。
2019年7月,福建省林业局种苗站原站长程朝阳带队前往重庆林业局洽谈杉木种苗推广运用。在重庆林业局副局长王声斌协助下,在重庆市种苗站举办各区林业主管部门、育苗大户参加的座谈会,2019年12月,洋口林场与重庆市林投公司签订国家储备林造林用苗战略框架协议。
此前,在练芳松、陈庆明等推广应用团队的努力下,洋口林场的杉木优良品种,已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湖北等11个省区推广应用。
多年来,洋口林场累计推广应用洋口林场良种杉木苗60多亿株,造林3000多万亩,由遗传增益产出新增的经济价值达千亿元!来自洋口林场的绿色苗木,已蔚然成林,遍布我国南方的千山万岭。
育苗植树,造福人民。来自井冈山下革命老区江西吉安沙溪国有林场的陈学发,用洋口无性系优质杉木种苗,绿化了老区2000亩荒山,并在当地推广营造良种示范林上万亩,扶持上千农户,造福当地百姓。
美了生态,富了百姓。近年来,洋口林场为周边百姓累计提供约7200个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约1.2亿元。手把手将林农培训成“林业专家”,将“洋林精神”带到田间地头。杉木种苗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谢屯村农民祖基权,依靠种苗改变命运,每年产值十几万元,不仅彻底解决了生活开支和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还盖起一栋3层砖混结构的新房子。造林大户廖小明2007年用洋口林场良种杉木苗造林1300亩,不仅国家得了“绿”,个人林木资产多增加了500多万元……
茫荡镇宝珠村村主任卢元清的脸上终于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所在的宝珠村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老村,一直没有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每次镇里开村干部会,他都低头坐在角落里。在林场的支持下,村里利用林场杉木大经材景观林开展森林旅游,将废弃工区管护房改造成民宿,起名“工区美食”。带动每家每户接待从城里下乡避暑的游客,使宝珠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9600元,2019年14000元,增长了45.8%!林场还主动支持近百立方米的木材修缮了村里的学校、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等。林场杉木林成为村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的一部分,保护林地变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两山理论”特质的“洋林精神”,就像一朵朵年年盛开的山茶花,照耀着洋林新时代激流漂石的岁月……
科研报国:绿色中国光耀世界的洋林之光
九万碧空展鹏翅,十万蔚蓝卷春雷。
2019年10月16日,世界林联(IUFRO)林木种子园学术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期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捷克和韩国等13个国家世界林业专家专程来到洋口林场。当他们亲眼看到挺直高大的杉木时,眼中闪烁着惊诧与赞许。
目前,世界林木遗传育种进入到第四代的国家只有三个:美国火炬松、湿地松,澳大利亚桉树,中国杉木。
“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全国国营林场先进单位”“全国森林经营示范林场”“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全国十佳林场”“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八闽楷模”……
在陈照瑜及广大福建林业工作者们看来,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唯有奋进才能昭示未来。着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基地,努力把洋口林场建设成“生态文化型、科技引领型、智慧和谐型、绿水青山型”的全国示范林场,奋力推进“福建洋口国家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现洋口林场在杉木育种科研领域继续领跑世界……
洋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将大力弘扬“洋林精神”,完成新时代赋予洋林人的新使命、新任务。
“洋林精神”是与“塞罕坝精神”同辉,与时代同行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
坚守初心是“洋林精神”的力量源泉,赤诚奉献是“洋林精神”的崇高品格,久久为功是“洋林精神”的坚韧定力,科研报国是“洋林精神”的使命担当。
绿色金库,百年杉木。结束洋口林场采访前,我怀着崇敬之情走进位于南平市溪后村早已驰名中外的安槽下杉木林。这片1919年春天由当地3名青年扦插种下的杉木丰产林,历尽百年沧桑,如今更加郁郁葱葱、翠色醉人。
眼前这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杉木,连同洋口林场的科研试验林,像一个个从岁月深处走来列队接受检阅的忠诚卫士,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
中国林业人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座矗立在中华大地的绿色丰碑。
面对这座丰碑,我们充满敬意。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朱建华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