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删除4篇课文,引争议,清华教授:教材改得“乱七八糟”

  世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年清朝闭关锁国带来的灾难我们已经饱尝百年,与时俱进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而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的中国人,在教材方面的更新与改革也是持续不断的。

  譬如80年代时候的小学教材中,还曾经有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到了90年代的时候就增添了更多散文内容和一定的文书内容,以适应彼时经济增长,对基本文书类写作的增长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而今,时代的变化已经越来越快,而教材自然也就开始进行革新了。而近20年来的几次教材的变动,却引来了很多非议,譬如鲁迅的文章逐年减少,岳飞的《满江红》被秋瑾的同名作替代等等,都不太为人所理解。而前几年的一次教材改革,又将小学教材当中,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课文删除了,转而使用西方故事替代,再次引起热议。

  这四篇课文分别是《黄继光》、《刘胡兰》、《谁是最可爱的人》和《雷锋日记》。《黄继光》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我国爱国英雄黄继光,在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之时,不惧身死冲向敌阵,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方机关枪枪眼之后壮烈牺牲的故事。其中强调的是一种舍生取义爱国爱家的精神。

  《刘胡兰》写的,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巾帼英雄,1947年,刘胡兰被面对阎锡山大军重重包围却毫不畏惧,坚定站在人民的一边,从容地走向了敌军的铡刀之下,最终以15岁的年纪壮烈牺牲的故事。讲述的是不惧强权、勇敢无畏的精神。

  《谁是最可爱的人》则是一篇报告文学,当年作家魏巍曾亲身去到朝鲜战场当中,亲眼见证了志愿军的勇敢无畏、舍生取义,无数爱国志士身死异国他乡,为另外的中国同胞争取到了后来的和平,因此称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也是一篇十分重要的爱国教育的文章。

  而《雷锋日记》则是在天下太平之后,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热心帮助他人的故事,讲述的是集体荣誉感和高洁的品质,对所有后人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四篇文章被删掉的同时,增添的则是一篇名为《爱迪生救妈妈》的文章。课文内容十分简单,就是爱迪生的母亲因为急性阑尾炎不得不在家由其父亲做手术,但是油灯之光不足以照亮,而爱迪生急中生智,找来了几位小伙伴,每人拿着一块镜子把油灯的光聚在了一起,从而照亮了病床,父亲也终于可以正常手术,将母亲救了下来。

  这篇文章强调的是灵活动脑、敢于思考的精神,但是却受到了很多人的口诛笔伐。首先有人指出,这篇文章是虚构的,文章写爱迪生当时7岁,事情应该发生在1854年,但是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的时候才问世,那个时候的爱迪生根本不会经历这样的事。另外,清华大学王文湛教授则曾经公开发言,说自己为此感到很心痛,这种行为存在崇洋媚外的嫌疑,教材被改得乱七八糟。王文湛教授则主要从爱国教育不可缺少的视角,道出了对这次教材改革的看法。

  事实上,语文教材当中出现虚构文学是很正常的事,《三国演义》也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部分情节也可以收入教材之中,《武松打虎》也显然是假的,但也在教材里头。因此《爱迪生救妈妈》即使是虚构文学,但只要教育意义达到了,其实并无不可。主要在于,在《爱迪生救妈妈》被收入教材的同时,另外四篇重要的课文却离开了小学课本。作为爱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课文,这四篇文章被移除的同时,却没有新的爱国教育文章填补空白,这才是让人真正忧心的。

  好在在之后的两次改版时,《爱迪生救妈妈》这篇争议颇大的课文就被移出了教材,相关的爱国教育课文也已经在紧锣密鼓的选择之中,刘胡兰、黄继光的故事有望重新回到教材之中。而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