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退学上技校的学生,带给父母的思考:原来人生不止一条路

  孩子能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对每个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满足和荣耀,可对于孩子来说,也许不是有些孩子想要的结果。

  为何考上北大后退学上技校?

  周浩,1990年出生于青海西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从小他就是一个学霸,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天生牛娃”、“别人家的孩子”。 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喜欢琢磨机械类的东西,例如钟表、遥 控器、飞机模型、坦克模型等,研究它们的构造和原理,拆了装装了再拆,乐此不疲。

  2008年高 考660分的好成绩,是青海省高 考理科第5名。周浩本来想报考北京航 空 航 天大学,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机械类的东西。但他的分数超出北大当前在青海录取分线(当年634分)26分,而北航当年在青海的录取分数上线才619分,父母和老师都觉得去北航有点浪费分数了,因此强烈建议他报考北大。

  这个从小从未忤逆过父母的周浩,顺从了父母和老师的意愿,报了北京大学。 后来专业调剂,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专 业录取。

  但周浩万万没想到,生命科学专 业课程枯燥,自己根本就不喜欢,他喜欢动手操作,而所学全是理论,这让他每天都痛不欲生。

  周浩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每天都在混日子。 他想改变现状,于是去旁听了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的课,竟然发现这些课也基本是纯理论,让他感兴趣的实操课,也只有本院的学生才能去上。 他又尝试转到北大工科学院,但是因为学分不够,条件很苛刻,没有达到转院的要求。

  面对自己的焦虑和迷茫,大二那年,周浩决定休学一年。 休学那一年他做过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也当过接线员,体会了现实的残酷与压力,明白没有一技之长根本无法在社会立足。

  于是他又回到了校园,只是他更加不适应,已经完全无法融入到北大的学习当中。

  周浩深刻意识到:读书还是要从自己喜欢的专业开始,于是他开始有了转校的想法。

  他先是查询德国数控技术的网站,详细对比了中德在这方面的差距,并且对中国的机械市场进行评估判断,周浩觉得,学机械技术是有前景的。

  他还分析出,中国的技术工人学历基本不高,缺的就是知识、技能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

  紧接着,他又做了大量功课,寻找中国数控技术领 先的学校,选择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做好这一系列规划和准备之后,周浩选择向父母坦白说明一切。他告诉父母他决定从北大退学,转而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听到这个决定,周浩的父母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疯了?强烈反对。

  但是这一次周浩没有退缩,他把自己在北大的感受、对于数控技术的调查、规划、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母。父母听到儿子这两年的煎熬和感受,看到儿子的决心,终于松口答应了。

  2011年底,周浩正式开始了自己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求学生涯,学习技术。

  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沸腾了,北大学霸来自己学校读书,这可是没有先例的。

  因为周浩有很强的学习和动手能力,学院就安排他在小班授课的技师班学习,并且配了好的老师,一对一教学。学校里的所有教学设备,包括学校里珍贵的从瑞士进口的十多台数控机床,也对周浩全天开 放,随时可用。

  学到了自己喜欢的专 业,加上学院的大力培养和支持,周浩有了很高的学习热情,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很快,周浩便成了学校的优等生。

  在2014年在校期间,他带领自己的同学团队,成功从811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第六届数控技能大赛冠 军。还没有毕业,就已经有数家外企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但对于未来,周浩有自己的规划,他立志要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因此毕业后选择留在学校任教,成了一名广受学生欢迎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老师。

  在2018年的第 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周浩榜上有名,斩获机械类一等奖!

  此后,周浩在机械领域多次获得国家大奖,因此他也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进并且落户北京。

  很多人看到周浩退学的举动,都觉得这孩子这孩子疯了吧?北大是多少孩子和家长梦寐以求的地方?他怎么会退学,反而去读技校呢?

  周浩的经历虽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一面,也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

  只有兴趣才能点燃生命的热情周浩是把兴趣和梦想做到结合的一个典范。无论哪一行,无论兴趣和热爱是什么,只要坚持,就会有实现的可能性。

  可是我们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自以为是,抹杀孩子的兴趣。

  《小欢喜》中英子喜欢天文、航 天,想考南大的天文专 业,而妈妈非要让英子选择清华,差点让英子放弃生命。

  《小舍得》中子悠喜欢研究生物,喜欢踢足球,妈妈觉得成绩才是重要的,什么兴趣爱好都是耽误学习。

  现实中这样的妈妈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可是我们何曾换位思考过?让一个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是多么的痛苦,就像我们大人一样,如果每天都做着不喜欢、没兴趣的工作,坚持数年,是不是都得疯了,何况一个孩子呢?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只有当孩子对一件事有强烈兴趣的时候,他才会投入,才会有热情去钻研,他才能从中获得快乐和信心。

  人生的路总有无数种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周浩放弃了北大,太可惜了。但周浩认为,北大是很好,只是不适合自己,对于自己的选择,周浩也从没后悔过。

  父母总想不让孩子走弯路,给孩子铺一条直通成功的平坦大道。可是,就只有好成绩,上名校这一条出路吗?我想周浩给了我们答案:人生有无数种可能。

  教育竞争一直都很激烈,名校很好,但每年考上985、211的人数总是少数。中考后普高和职校分流,是不争的事实。

  与其让孩子痛苦地去挤那独木桥,不如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条适合孩子,孩子又乐于接受的路。

  一项社会职业调查显示:中国蓝领市场的景气指数达到历史新高的3.00,蓝领职业的未来是一片蓝海。

  所以,在育儿路上,父母有时候也需要转变思路。不管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名校、本科院校,还是教一技之长的技术院校,只要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他都能学有所成。

  父母不要越俎代庖,可以试着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假如,当初周浩父母和老师没有强烈建议,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周浩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上北航或者国内其他工科强校,就读自己喜爱的专 业。或许更好地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可能会让他在专 业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平坦甚至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尽管周浩现在也凭自己的执着和努力,圆了自己的梦,但我想周浩父母回忆起来,也会后悔吧,毕竟因为自己的执念,耽误了孩子。

  但愿周浩的经历能让一些父母警醒,不要越俎代庖,逼迫孩子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 业,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也希望苦读十几年的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 业。

  结语:

  其实,父母不必执着于名校光环,能上固然好,上不了就让孩子尽力就好,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主,选择喜欢的事、喜欢的专 业,或许会离梦想更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