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幼儿园的中方园长:选择幼教,选择期待来自孩子的拥抱
2003年,非典,大连。
眼下封校,学生们哪儿也不能去,但自习室里的人还是很少。一位即将毕业的女生,时而低头做题,时而放空。如今我们知道,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是两个选择:接受当时全国最大的幼教机构的工作邀约,或是准备考试出国深造。身边的同学们已经陆续定下了工作,前者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非典不知何时结束,未来也不知会是什么样子,“把留给自己的可能性多保留一分”,如此想着,女生便继续埋头准备托福考试了。
曾经的未来成为了过去的故事,女孩后来获得了迈阿密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硕士与田纳西大学的儿童与家庭研究博士学位,当然,她还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夏明珠园长。
想要成为一段让人安心的记忆
人的一生,都不停地在用选择构建着自己。
“因为从小父母陪自己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养成了独立的性格。选高中、报大学、挑专业、决定出国……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决定的,而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也很支持”,夏园长说道,“陪伴孩子是必要的,但这样的经历也让我觉得,给孩子充足的空间同样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就这样,因为喜欢小朋友,夏园长在本科时就选择了幼教专业,“这也源于自己童年时对幼儿园的美好回忆。我上过一年多的长托,那时候分离焦虑特别严重,哭得很厉害,但有一位姓包的老师,对我特别好,会抱着我、安抚我,教我弹风琴,我的状态也渐渐稳定了下来。选择这个专业,也是想着自己以后能够成为那样让人安心的记忆。”
全奖留美后,夏园长全身心投入了学术研究。在博士毕业之际,众多选项再次于眼前平铺开来。但她并没有纠结太久,决定带着几年里积累的专业的知识和视野回到国内的教学一线。
没有完美的课程,只有不断的实践
回国后,夏园长负责起课程研发及实施工作,并作为IB-PYP协调员完成了北京头两家国内幼儿园的单独授权。从高校学术中严谨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到清晰课程框架的真实落地,她渐渐对于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很多人会觉得数学、语文、英语的科目就是课程了,但在幼儿园,课程并非以这样的形式存在,而是渗透于孩子在一天中的所有经历,也即一日生活皆课程。当孩子学会独立如厕、穿衣、入睡,当孩子学会欣赏一片叶子或是专注的完成一件事,就是学习,就是成长,也是课程之所在。”
在这样的幼儿早期课程概念下,家长们又该如何认知眼下众多的课程类别呢?对此,夏园长说到:“我们常常会把很多国外引进的课程体系有所神话,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课程体系,也并没有一个可以套用到任何园区的完美样板。蒙台梭利自诞生到现在的百余年中,一直在不断地修订,二战后形成的瑞吉欧、诞生于七十年代的HighScope以及国内认知较广泛的IB课程也是一样。在他们自身不断修正的同时,当统一的标准落实到每一个院校、园所,都是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硬件、师资、社区诉求以及政府的办学要求,同样的理念放到任何一个地方,表现也都会有不同。”
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夏园长选择来到一所教育研究院,带领团队搭建一个全新的幼儿课程体系,并作为实验幼儿园的园长,全面实现这一体系的切实落地。在完成了从研发到实施的全流程后,乐成四合院幼儿园成为了夏园长的归宿。在这里,作为中方园长,她负责组织中外专家一起完成《乐成幼儿学习体系》的研发和落地。这一学习体系中规定了探索式“玩”中学、双母语语言环境、阶段式混龄等多个前沿幼儿学习法则,而有趣的是,这几乎与夏园长一直以来梦想中的幼儿园一模一样。“选择乐成教育,是因为对于这些梦想的‘志同’,我也相信,这里可以把关于教育的这一切梦想最大化地照进现实。”
身为园长,身为妈妈
早在刚回国的时候,夏园长就对乐成教育有所耳闻,“对于北京的国际教育工作者,乐成是典范”。在2014年首次参观过北京乐成国际学校幼儿园后,震撼于其兼顾教学功用的优雅环境,夏园长还多次带领团队前来探访参观。“或许冥冥之中是一种缘分吧,乐成的办学理念以及对于理念的落地,那时就已经让我有所坚信。”
如今,每天早上,夏园长都会在这所“梦想的园区”里等待孩子们的到来。“对于孩子的早期阶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被支持、被爱,去与身边的人建立情感的联系。事实上,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是一样”,夏园长笑着说道,“所以每当孩子们大喊着‘夏老师!’冲过来抱住自己的时候,所获得的满足和感动,是很难一两句话说出来的,有时候我在想,这可能就是老师们在这份工作里所期待的一切。”
在校是园长,回家是妈妈。在生活中,6岁的女儿也为夏园长带来了更多关于教育的新认知。“相信很多妈妈也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与听得、看得的一些规律好像并不相同。举个例子吧,书本上会说:孩子醒来、喝奶、玩耍、睡着再醒来,大概会是三小时的循环。但我女儿就不一样,一小时一循环,但我并不能强行把孩子的习惯转变成三小时——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观察、认识到每个孩子的不同,付出耐心,去理解、去接纳。就像并不存在完美的课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东西都会不同于我们的期待,但这也是回溯和反思自己经验的机会,是和孩子一同成长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