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力建设“双新”国家级示范区

  12月7日,2022年深圳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下称“双新”示范区)建设交流研讨活动月正式启动。该活动由广东省研究院指导,深圳市局主办,深圳市科学研究院(下称“深圳市教科院”)承办,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深圳将推出5所示范校、21个学科示范基地的“双新”建设分享报告和14个学科的42节展示课,通过中国教研网在线向全国进行展示交流,并邀请知名专家进行点评,共同探讨高中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作为教育部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区,深圳“双新”示范建设情况备受关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推进“双新”示范区建设中,深圳科学谋划顶层设计,以示范校与学科示范基地为抓手,立足深圳高中课程改革20多年的经验,紧跟国家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精神,围绕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课程组织管理、学科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推广辐射等方面深入推进,重点解决高中学校课程体系优化、高中课程组织管理优化、高中学科教学改革向何处推进及如何推进,以及命题考试、教师培训、校本教研、教学评价等系列配套性支持体系建设问题。

  锚定方向、大胆改革、持续发力,一系列的创新探索,扎实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走深走实,全面提升深圳高中育人质量,也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效应。深圳在“双新”示范区建设中的先行示范之路,也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了深圳经验。

  撰文:潘欣宇孙颖李京枚

  创新机制

  推动普高育人模式改革落实落细

  “双新”示范区建设有着怎样的背景和意义?

  时间倒回至2019年,彼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前各地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改革直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为了更好地推进“双新”建设工作,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2020年7月,深圳获批成为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

  根据要求,示范区要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在开发选修课程、推进选课走班、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健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和完善办学质量评价等重点环节实现突破,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和成果,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被国家委以重任的深圳,如何不负使命?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圳印发《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工作三年规划(2020—2023年)》,明确示范区建设的任务、思路与路径。同时,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和保障机制,以课程教学领导机制为核,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区域实施的领导体系、指导体系、支持体系。

  为了加快推进“双新”示范区建设,深圳从全市108所普通高中中遴选了深圳中学等10所示范校、深圳市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等28个学科示范基地,给予相关政策、经费支持和指导,以此为抓手探索开展“双新”示范区建设。

  深圳市教科院院长李桂娟表示,此举是希望以示范校建设为核,提供学校整体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实践模型,引领全市每个学校形成个性化的实施路径;以学科示范基地为核,提炼学科课程教学实施的实践模型,带动全市每个学科组形成个性化的实施方案。

  科研与教研协同配合,一对一指导学校和学科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方案;召开专项培训并加强研讨交流,指引学校准确把握各学科教学改革方向,指导教师提高新教材教学水平;发挥课题研究导向作用,面向示范区建设进行选题和规划立项……深圳创新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推动“双新”示范区、示范校、学科示范基地相关工作落实、落细。

  教研赋能

  提升教师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水平

  改革最终要落到课堂、教学,新课程新教材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加强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这是不少一线教师及学校管理者的困惑。

  为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基本要求,深圳市教科院高中教研中心组织工作团队,研制发布29册新课程新教材学科教学指南,每个学科的教学指南既对学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出了整体性的要求,还从主要内容、目标定位以及教学建议等维度对每个章节的教育教学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市教科院还组织各学科同步开发新课程新教材优质云端精品课程,做到教学设计、课件、视频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新教材教学水平。

  为让教科研更好地赋能教育教学,推进课程教学实现根本性改变,深圳市教科院还特别创新教研方式,改变以听、评课为主的传统教研方式,强化示范课展示。市、区教研员通过集体视导等方式,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及管理现状,指导各普通高中学校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积极创新,并利用等技术,构建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诊断系统,探索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配齐配强高中教研员的同时,深圳还依托政策支持,探索设置特聘岗位,面向高校或科研院所特聘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成立以特级教师、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小组,协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助力教师专业提升,深圳市教科院还创立“赛研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将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教育教学技能比赛、高中青年教师参加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提高高考改革理解的模拟命题比赛等三大赛事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基本平台,将培训、研修等教研方式融入比赛过程。同时,还分期分批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校长、副校长、学科组长、任课教师等相关群体参加新课程新教材相关培训或研讨,提升管理人员及教师的课程教学领导力、实施力。

  助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深圳市教科院指导学校立足国家课程实施与“五育”并举建设,推进以学科教学方式变革及“五育”融合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并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校本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纳入市、区教科院学科教研员集体视导体系,督促和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做好课程建设工作。

  “改革真正深入到课堂中,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都在深刻发生变化,看到学生们更喜欢课堂,有收获、有成长,作为老师我也非常有成就感,每天感觉动力满满。”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的福田中学地理教师黄琼说,此前面对课程改革她有时会不知所措,如今有了系统指引和支撑,她“更有方向,也做得更好、更实”。

  像黄琼一样,更多深圳教师在“双新”示范区建设中行动起来且快速成长,并收获累累硕果。统计显示,2021年深圳市普通高中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23项,其中重点立项3项,同时获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立项16项;获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23项。高中学科则在2021年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13个一等奖,其中4个一等奖第一名。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陈芳欣老师荣获2022年第三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课程课堂提质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推动,如今“选课走班制”已成为深圳高中学校的新常态,“固定班+走班”或分类分层走班等课程组织管理的创新,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走向深入。

  如在红岭中学,创新采取“4选1定”的步骤进行选科,允许学生根据上课体验和爱好进行4次选科。选定后,教学处完成分类分层学生分班和教师安排,师生按照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的形式上课。走班试运行两周期间,允许学生调整“选科”。整体形成语数英物(历)定班上课,选考科目定班或走班上课;再比如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启用新高考选科选课软件,组织学生自主进行6选3选科模拟,实施体艺技模块选课走班,主动探索“三新”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同时,深圳着眼立足学科德育/课程思政,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立足兴趣培养和精神构建,立足学科和课程模块内容的知识特点,立足知识的综合应用推进跨学科学习,立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等六个向度,整体推进学科教学改革。

  随着深圳“双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示范校、学科示范基地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生了一批优秀课例。

  如深圳中学构建竞赛、博雅、国际、常规四类课程构成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按需施教、按需选学”的教学模式;深圳实验学校构建科技创新、人文素养、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形成以学生成长全记录为核心的过程评价机制;红岭中学构建系列跨学科综合学习课程,形成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的基本式等。其中,深圳中学的“构建深圳特质的思政课教育模式研究”、深圳实验学校的“校企协同多元构建普高技术课堂”研究已被教育部采纳汇编入成果集并进行内部示范交流展示。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中学的“‘三动’课堂”研究、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的“双线混融的‘学本课堂’建构探索和实践”获得教育部和广东省专家的肯定。深圳高级中学(集团)政治学科示范基地朱晓盟老师课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伟大时代,青年的选择》在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活动的政治学科活动中进行展示等。

  在12月7日开启的“双新”示范区建设交流研讨活动月中,围绕“创新‘双新’实施策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主题,来自深圳多所高中的老师,将展示14个学科的42节课,以此展现深圳在“双新”推进中一线老师在理念、课堂、教与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与成果。目前已展示的多门课程,均得到专家高度认可。

  评价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深圳目前正研制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在学业增值性评价基础上,另设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示范辐射等4项关键指标,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同时,完善考试评价结果运用机制,指导普通高中探索利用等现代信息手段,对教育质量进行动态分析和诊断评价。如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入选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率先探索基于测评技术和增值评价理念的增值性评价。

  一系列创新变革,推动深圳高中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如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举行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中学组)中,深圳高中生表现出色,收获大奖。深圳也成为2019年该赛道创办以来,累计获得金奖数最多的城市。

  纵深推进辐射引领

  高质量打造

  育人模式改革深圳样本

  不负使命、砥砺前行。“双新”示范区建设两年多来,深圳先后有12项教育教学成果上报教育部,两所学校成果被教育部采纳汇编入成果集,进行内部示范交流展示,3项成果在教育部专家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

  今年4月19日,在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教研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研讨活动中,深圳市教科院院长李桂娟作主题发言,向省内城市介绍深圳“双新”示范区建设思路、做法、成效等。

  在今年1月21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召开的省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研讨交流活动中,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潘希武作深圳“双新”示范区建设经验介绍与分享。

  2021年1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活动在深圳举行,深圳市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42节展示课在教研网面向全国直播……

  获批“双新”示范区两年以来,深圳勇于探索,并通过各种展示、交流活动,面向全省、全国及其帮扶地市,介绍示范区、学校和学科“双新”实验的经验,精心打磨的典型示范课例,充分发挥先行示范引领作用,展示先行示范区的使命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积极指导对口帮扶地区开展教研、教学改革和培训等工作,助力其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如今年9月,深圳面向对口帮扶的河源、汕头、汕尾、肇庆同步开展“双新”示范校、学科示范基地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此外,根据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等部门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进驻国家重点帮扶县计划,深圳2022年组织选派了268名教育人才分批赴广西、贵州重点帮扶县开展帮扶工作,开展高中“双新”实施指导与培训。

  任何改革都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李桂娟透露,下一步,深圳将深化10个示范校和28个学科示范基地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建设,加强学校案例和典型课例展示。深入推进实验校、实验科组和实验项目建设,实现全员全方位推进。同时,研制出台高中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指引、高中学校校本教研指引;优化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探索试行教学综合评价;加快智慧教科研培训一体化平台建设。

  此外,还将围绕“双新”实施建设中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成果培育。并加强对示范区建设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为高质量打造普高育人模式改革提供更多深圳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