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为指导幼儿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2012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然而,纵观目前幼儿园教育现状,幼儿教育“小学
化”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幼儿园仍然普遍存在。
违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片面强调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育方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诸多不利影响,我国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各地坚决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表明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门槛较低,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1.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不高电影蜜蜂,影响了入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各类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且就学历水平来看,有本科生、有专科生,甚至有研究生,一线教师大部分以专科学历为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不能够很好的胜任幼儿教师的岗位要求,各方面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
2.转岗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缺乏恰当的幼儿教育方式
目前幼儿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转岗教师,他们大部分是从其它行业或教育系 统内的小学教师甚至是中学教师转岗进入幼儿园工作,上岗前并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训练与学习,有的也只是短暂的学习与培训,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基础;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园工作就是看住孩子不出事,而从小学转岗过来的教师则将“小学化”的授课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轻视甚至忽视了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他们普遍对游戏的组织和把握以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缺乏专业认识,不少幼儿教师缺少游戏教学的能力,因而习惯于“小学化”的教育方式。
(二)幼儿园为迎合社会和家长而采取“小学化”教育方式
1.小学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加剧了幼儿园对小学教育的被动适应
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优质的学校就读,而这对学位有限的各类名校产生很大压力,于是入小学测试应用而生。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胜出,家长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地学习小学课程,去和小学做衔接,这也就是好多幼儿园到了大班孩子明显减少的原因。在一次访谈中,大班的一位小女孩对我说:“老师,我就不喜欢星期四。”我问其原因,小女孩一脸愁容的说:“星期四我就得去学拼音,我都学了好久了。”就连我们中间不少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也给自己的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他们对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都了然于心,但总是担心比别人差。他们尚且如此,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的这种提前接受小学教育内容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普遍。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在农村同样存在。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的家长在心理上特别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落后于城里的孩子,要在起跑线上就不放松。
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变相加剧了幼儿教育“小学化”
作为公办幼儿园的补充形式,民办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上入园难 的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上明令禁止小学化,使得公立幼儿园在竭力摆脱困境,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和学前班又在不断冲击幼儿教育的市场。它们为了生存、盈利,获得更多的生源,在课程设置上迎合不合理的大众要求,对幼儿增加拼音、识字、国学、三字经等科目;且增加课时量,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课,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没有设置区域活动。一些幼儿园幼儿区域活动、幼儿活动材料、环境创设环节等如同摆设或应付检查,尤其是农村偏远山区幼儿园表现更为突出。
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