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注意!孩子有这些行为可能患上多动症 不及时治疗危害大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9日17时20分讯(记者 唐雨)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熊孩子”,他们一刻也停不下来,不断展现出烦躁等负面情绪,但或许,他们只是病了。据统计我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5%-7%,估计有约2300万儿童患病,但就诊率不足10%,不少家长或非专科医生对这个病症早期了解不足,不及时干预或造成深远影响。

  昨(28)日,由重庆市医师协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重庆市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承办的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标准化门诊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学术交流暨培训班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举行。

  不分场合 课堂上坐不住的孩子 

  “我们学校有个孩子,脾气特别不好,上课坐不住,还喜欢打同学,不少老师都对他很头疼。” 交流会上,重庆市沙坪坝区名校联合外语小学校长杨梅说,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例,一堂课45分钟,但孩子老老实实坐着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候,要么不停地找人说话,要么做各电影先生种小动作,有时还会自顾自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严重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

  在杨梅的建议下,家长带孩子去了医院,最终,被诊断为为多动症,重度,需要药物干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医师陈立表示,开学前后,相关门诊中这类患儿大幅增长。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症状表现存在个体差异。患儿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做作业粗心大意,丢三落四,成绩落后,或与他人交往困难。部分孩子表现出自卑、焦虑等症状。

  陈立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发育行为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社会交往困难等损害。轻者需要行为干预及管理,中、重度者需要药物及行为干预、管理,医教结合的行为干预和管理模式能极大改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多动症患儿并非普通“熊孩子”。与普通“熊孩子”顽皮分场合不同,多动症患儿不会分场合,即使是在课堂或是其他更该正襟危坐的场合,他也坐不住。“因此,我们不能用常见的教育方式对待多动症孩子,要配合医师,正确引导。”陈立说。

  及时干预 呵护“迟开的花朵”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据统计我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5%-7%,估计有约2300万儿童患病,前来就诊的患儿不足实际患病人数的10%。

  不少家长对多动症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认为随着年龄增长,情况自然会有所好转,没有必要上医院,更不必吃药。但不及时干预,其实会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

  “多动症会导致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成绩处于下游,许多孩子因此变得自卑、内向。随着年龄增长,一些中轻度多动症确实能不药而愈,但患病的几年里,孩子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再也追赶不上了。一些孩子因此无缘大学,留下了莫大的遗憾。”陈立表示,家长应正视孩子的异常,积极寻求帮助,也不必过于担心。

  那么,孩子生病,是否应该如实告诉学校呢?重庆市沙坪坝区名校联合外语小学校长杨梅表示,特殊孩子好比“迟开的花朵”,老师和家长应该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给孩子专业的陪伴,同时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贬不捧,患病的孩子更需要特定的帮助,“学校肯定会一视同仁的,家长不比担心,如实告诉学校,会让学校更加正确的寻找到对待孩子的方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