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设在远郊的“科学小讲台”有什么魔力,让家长带着孩子从市区赶来?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里有一杯黑乎乎的脏水,怎么才能让它变清呢?”讲台上,老师在一杯清水里倒进酱油、醋、洗洁精、洗衣粉等,然后指着这杯脏水,笑着问台下的孩子们。孩子们一时有点发愣,老师继续启发:“刚才我们看过水质净化的一些办法,除了自然净化之外,想想看,人工净化有哪些做法?”“用过滤纸!”“把碎石、细沙、薄海绵片放在一起做净化装置!”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
这并不是某个中小学自然课堂里的常规课程,更不是某个少儿节目里录制好的剧本,而是崇明生态科技馆“科学小讲台”上的一幕。每周六下午2点,“科学小讲台”都会准时开课,生动有趣的自然科学课程吸引了不少孩子,有些是几乎每次都去的“铁杆小粉丝”,甚至还有市区家长每周末带着孩子过去上课的。
生活化、拟人化课程受孩子们喜爱
崇明生态科技馆是一座以展示崇明生态风貌为主,同时融入自然、科学等元素的生态科普乐园,前年元旦正式开馆,展示区域面积2700平方米,有两层,分“漂来的家园”、“律动的自然”、“绿色的呼唤”、“梦想的升华”四个展区,里面还有个4D科普影院。在馆内,最吸引小朋友的莫过于二楼的“科学小讲台”了。
“现在大家都在谈‘环保’,崇明正在向着‘世界级生态岛’迈进,环保、生态等概念很‘热’。不过,许多生态环保的话题是很宽泛抽象的,别说是小朋友,成年人估计也难以感兴趣。”崇明生态科技馆馆长施永亮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怎么让“生态”、“环保”这种大概念变“小”、变得“接地气”?怎么和孩子们的兴趣点更好对接?“科学小讲台”的推出,就是崇明生态科技馆所做的尝试之一。
记者了解到,“科学小讲台”是一个混龄的开放式课堂,上课的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气氛很轻松。馆方外聘了11名讲解员和4位优秀教师来上课,高校学者、其他科技馆的讲解员也成为了“科学小讲台”的智囊团。“科学小讲台”每周开放约60个座位,由于有趣又好玩,座椅总是不够用,常常需要“加座”。
灯泡为什么可以发光?风从哪里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科学小讲台”的议题,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馆方还根据孩子们的“口味”,设计了一些拟人化的课程。比如,讲解大气保护重要性的课程,课题就叫“发烧的地球”,讲解水资源保护的课程,课题就叫“小水滴的旅程”。
“妈妈,你知道吗?崇明岛是由一粒小沙子‘长大’起来的!”陈女士家的孩子在崇明实验幼儿园上大班,近期参加了一次“科学小讲台”之后,对家乡崇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老师讲得很棒,把崇明这座岛屿涨坍的过程拟人化了,这直接拉近了孩子和乡土地理之间的距离,记忆起来也更快更深。我和女儿约好了,暑假里争取多去几次!”陈女士说。
“动手做”激发孩子探究欲望
“科技馆里如果都是一页一页的说明牌,没什么互动项目,想来看看的人肯定不多。为了不让孩子‘看一眼就走’,增强互动性非常重要。”施永亮说。记者了解到,目前馆内总共有81项、93件展品,95%以上可以互动。在“科学小讲台”上,虽然每节课只有短短的半小时,但老师会在课程中设计一些简易有趣的科普实验让孩子们操作,还会组织一些知识竞赛,促进孩子思考和记忆。前段时间,馆方就在“我为垃圾找个家”专题活动中,把30名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小组对抗,让两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对各种道具垃圾进行分类。“效果非常好,不少孩子知道了‘干湿垃圾’的分类并不是指垃圾的含水程度,旁边看着的很多父母也说‘长了见识’。”。
此外,馆方还结合社会热点、传统节日、崇明生态岛建设成果等,精心安排了一些主题课程。比如,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小讲台的内容就是制作“走马灯”,活动在浓浓的春节氛围中开始,孩子们观察走马灯、了解走马灯的原理,还尝试制作走马灯。5.12防灾减灾日,小讲台的内容就是看有关地震的视频,了解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再由老师教孩子们制作地震报警器。“做走马灯既给孩子们讲了科学原理,又把传统的中国文化习俗融入其中;亲手制作的报警器,因为技能不娴熟或者安装不到位等种种问题可能出现各种故障,就更加激发了孩子们思考探究的欲望。”
如今,“科学小讲台”已成为崇明生态科技馆的明星活动,2015年至今,科学小讲台已开展125场,参与活动达人8000余人次。第126场活动将在7月8日举行,主题是“3D立体眼镜”,执教老师是崇明区骨干教师、城桥中学的金立忠。“通过‘科学小讲台’等活动形式,我们希望让孩子们领略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施永亮说。
图片来源:崇明区供图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