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得这么丑,竟成为一代大师,马蒂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美术展上,一幅《戴帽子的女人》的绘画引起了很多女士的不满。画上的女人脸部各种颜色混杂,虽然整体让人感觉舒适。但本来应该精致的五官,却像被人随意涂抹过一样。
有一位女士非常气愤,转头问作者:“马蒂斯先生,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个样子吗?”
马蒂斯却没有因为质疑而胆怯,自信地回答说:“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
没错,学院派写实的画风早已被马蒂斯摒弃。1897年开始,马蒂斯在印象派画家罗素的影响下,更加追逐内心对色彩的感受,而非对真实画面细节的捕捉。
所以,这幅画中的女士脸上,被涂抹着大块的绿色、红色、黄色等,虽没有写实的画面,却更让人感到,女士的活力与奔放。
马蒂斯并不在意外界的抨击,即使当评论家抨击他的画像野兽一样,他也依然不为所动。甚至真的开创了野兽派的画风,成为20世纪著名的画家。
马蒂斯的成功,是他对艺术的追求,更是他对自己的自信,以及对别人评价的钝感力支撑的。试想,如果马蒂斯是一个情绪敏感的人,那他就很难持续追求绘画上色彩的感受了。
日本著名电视节目《人生问题咨询》主持人,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情绪钝感力》中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说了不算。的确,让自己的情绪迟钝一些,更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非别人的看法,这会让你更加自信,也更有利于追求自己的人生。
1.有人在乎你,就会有人不在乎你
马蒂斯幼年时,拿着妈妈送的画箱,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这种感觉“仿佛在天堂”。
于是,他同其他学习绘画的学生一样,为了获得入学资格,在卢浮宫认真研习藏画,并临摹大师的作品。他知道,想要被认可,就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然而,连续四年,他都被专业学校拒之门外。显然,马蒂斯遇到了很多并不在乎他的人,努力并没有换来他需要的认可。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在跟随象征主义画家莫罗学习期间,他开始对色彩着迷。莫罗告诉他“美的色调不可能从抄袭自然中获得,绘画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
接着,他遇到了罗素,才终于找到了自己内心应追求的东西,他说,罗素教会了我色彩理论。从此,内心充盈的马蒂斯绘画风格很快转变。
他大量吸收印象主义绘画风格,以及各种新的绘画技巧,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的画。尽管他的画风还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接受,一贫如洗的他仍旧坚持着自己心中对色彩的理解。
终于,他得到了一位俄罗斯收藏家的青睐。持续的购买他的画,给予他相当大的资助,让他可以持续在绘画上有新的探索。
虽然有很多不在乎的人,但马蒂斯还是等来了在乎他的人。
2.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说了不算
当然,马蒂斯没有先等来收藏家。而是,先等来了大家对他的嘲讽。就像开头我们听到的那位女士的指责一样。
大家看到马蒂斯的画,觉得不可理喻,像是一堆颜色直接掼在了画布上。甚至有评论家说他的画就像是一群野兽。
然而,马蒂斯有自己的价值体系:那是一幅画,而不是一个人。马蒂斯觉得,色彩是用来表现内心情感的。也就是说,马蒂斯认为,一幅画最重要的并非是展现逼真的事物,画家的作用在于展现情感内涵,从而打动观者。
比如他说,当我画一幅秋天的景象时,秋天的颜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会为秋天带来的感受而感到激动。
马蒂斯因为确定自己对绘画的价值判断体系,所以更加自信。在不停的吸收印象主义的技法后,马蒂斯专注于自己的绘画研究,从不因为不喜欢他的人说了什么,就对自己进行怀疑。
从那一次巴黎秋季沙龙美术展之后,马蒂斯进入了艺术的蓬勃发展时期。他在世界各个重要的艺术城市进行展览,比如巴黎、纽约、莫斯科、斯德哥尔摩等,成为一代画派的开创者。
马蒂斯一生中画了很多的人物,他坚持用颜色来表达人物的真是情绪,而非真实的人。他用情绪钝感力对待他人的嘲讽,在色彩的世界追逐自我。正是这些色彩给了马蒂斯力量。
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被色彩滋养,完善内心的钝感力。而绿植是最好的选择了。不过办公室的绿植,在挑选上需要格外上心。所以,像我们公司就从南京彩鑫园林景观有限公司租赁绿植花卉,每周在专业养护人员1-2次的护理下,花卉总是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让我们这些员工在内心感到彷徨无力的时候,总可以看到满眼的生机勃勃,立刻感受到色彩带来的力量,坚定内心的想法。
这些绿植花卉,都是园艺师根据公司的风格和文化特意安排布局的,不仅让办公室里常有流通的空气,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我们的心灵。他们的工作人员会及时回访,也让我们对花卉绿植的感受更加自然奔放。
这时候,如果再重新看看之前嘲笑过我的人,也就不会再去在意他们说什么,会继续追寻自己想要做好的工作。
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认为,人间地狱可以分为,现实的地狱和心灵的地狱。当你过于重视别人的评价而轻视自我的感受时,你就陷入了心灵的地狱。
不要玻璃心,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让自己的情绪迟钝一些,打造一个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脚踏实地的努力之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