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士大夫们痴迷于收藏文玩书画,并积极投身到绘画创作中来

  北宋建朝开始,便确定了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于是在北宋时统治者多次提高官员的俸禄,再加上皇帝额外的奖赏,士大夫们即使在退休后也俸禄颇丰。再加上北宋时出现了士大夫家族,同一家族的子弟往往可以继承先祖的官职地位。

  丰厚的俸禄,使得这些文人贵族们往往非富即贵、衣食无忧。有了经济基础的文人士大夫们,自然可以肆无忌惮地投入到休闲娱乐活动中。北宋文人士大夫们的娱乐活动中,较为风雅的便是琴、棋、书、画,这四大雅事不仅是在休闲时的消遣活动,对于文人士大夫们来说,这也是修身养性、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必要修行。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不仅痴迷于收藏文玩书画等,也积极投入绘画创作中来。文人士大夫往往在朝廷中身居官职,有稳定而丰厚的俸禄收入,因此他们不需要再通过绘画,来谋取生存之道,所以他们的绘画作品更具有玩味性质,创作时的自主意识极高。

  这些个人修养、文化素质极高的文人士大夫们,将绘画创作,看作玩乐消遣以及修养身心的活动,自然不愿意自己的绘画,与他们眼中庸俗的画工画匠混为一谈。

  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画作,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出身于名门世家的文人士大夫们,往往从小就接受家族中绘画等的艺术修养的熏陶,也从小耳濡目染地开始进行绘画创作的学习。因此初期的文人画,往往不仅要满足北宋初期便确立的绘画的“重现”写实性,额外的还要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思想融于画中。

  

  这样高标准的文人画要求,自然不是人人都能满足的。北宋神宗时,曾官至礼部尚书的著名文人,苏轼所说的一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将广大文人画家的绘画,彻底从对现实的写实性“再现”中解放出来,不再拘泥于对绘画中主体的写实性追求,文人士大夫的画作开始更加注重意韵神气,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个人审美水平等主观性的追求。

  这一观念的转变,将绘画与吟诗作词一样,变成了文人士大夫们抒发胸臆、陶冶情操的精神活动之一。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开始投入绘画创作之中。至此后来在中国绘画史中,压倒了写实性绘画,占据了画坛主体地位的文人画,开始登上了中国绘画史的舞台。

  

  北宋时期从事绘画创作的文人士大夫很多,其中也有不少凭着个人绘画成就,在美术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第三卷,便记载了王公士大夫等拥有权贵身份,且在绘画上颇有建树的画家十三人。

  文人士大夫画家们的画作,虽然一般不会作为商品直接流入市场,而是作为同好之间互相交换、切磋技艺、增进感情的赠礼来流通,但因为文人士大夫掌握了比当时的普通市民、地主、富商等更多的话语权,所以文人士大夫对于绘画的审美标准,也影响着绘画市场的画风风向。

  

  缺乏艺术修养而又急于附庸风雅的收藏者们,往往会跟随文人士大夫们的脚步,进行绘画作品的收集珍藏。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们每,当自己的个人价值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无法相融时,便会选择隐逸于山林之中,成为隐逸之士,放浪形骸之外,遵循自己的内心活着。

  北宋虽然一直重视文化,尊师重道,朝廷也重用文人,但仍然有一些文人选择放弃入仕、领取优厚俸禄的士大夫生活,甘愿粗茶淡饭,粗衣布袍游历山水,隐于室外而活。这其中也有一些隐士们从事绘画创作。

  

  这些隐逸之士,往往不注重外在名声,只遵从于自己的内心而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们作画更为纯粹和自由。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淡泊名誉的处世观念,使得这些隐逸之士的作品难以在市场上流传,更难通过历史的长廊流传至今与我们见面。

  目前可以看到的文献中、有所记载的隐逸画家中,较为人知的便是与苏轼以诗画相交的隐士刘欣。根据《春渚纪闻》中的记载,苏轼对于刘欣的诗画作品是啧啧称奇的。另一位隐逸画家朱象先、也是因为得到苏轼称赞、他善于绘画但却不求出售,而偶然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历史的角落之中。

  

  北宋绘画市场的火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通过绘画、达到谋生甚至致富的目的。而能达到此目的机会最大的地方、便是北宋的都城汴京。于是北宋时期无数心怀绘画梦想的人们、云集于汴京城内。但并不是每一个来到汴京城的人、都可以凭着绘画让自己生存下去,一些初到汴京,还没有混出名头的画家们,只能依靠别的方式来让自己生存下去。

  比如太宗时期由孙四皓推荐进入画院的画家高益,他在太祖时期便已经到了汴京,但刚到汴京时,高益并不能靠绘画养活自己。当时的高益只能作为一个卖药的商贩,在汴京城内生存下来。

  

  但高益并没有安于靠卖药为生,他坚信自己的绘画技艺,足够支撑自己以绘画谋生,只是还未打开市场,获得知名度。于是高益在卖药的时候,每卖出一份药,便在包裹药材的纸张上,画上鬼神或者犬马之图。

  就这样高益、为自己的画慢慢地打响了名声,之后受到了孙四皓的赏识,进入了翰林图画院,成功地从以其他方式谋生的民间业余画家身份,转化为可以靠绘画技艺谋生的翰林图画院画家身份。进入翰林图画院,成为画院画家以后的高益,又引荐了在太宗时期来到汴京城以贩卖货物为生,而又擅长山水、人物、舟车等绘画的燕文贵进入了画院。

  

  高益与燕文贵是幸运的,他们虽然刚到汴京时,还不能用绘画来养活自己,但通过其他方式谋生一段时间之后,其自身的绘画能力都受到了认可,可以进入翰林图画院,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安心创作起来。但也有许多画家穷其一生,都没有获得进入翰林图画院的机会。

  这些画家大都一辈子都默默无名,作为汴京城内一名普通的商贩,或者某个乡野田间的村夫,以其他的方式谋生,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