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天跨越百年,用艺术照亮逐梦前行英雄之城|“哈尔滨·百年华章”主题画展开幕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整体展示哈尔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斗争、火热建设和辉煌成就,由哈尔滨日报社和哈尔滨学院共同策划推出的“哈尔滨·百年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手绘连环画长卷主题画展”开幕式暨“哈尔滨·百年华章——主题画册首发仪式”,于7月28日9时30分在哈尔滨博物馆隆重举行。哈尔滨市政协副主席胡宝忠出席开幕式。

  00:47为了整体展示哈尔滨在党领导下的艰苦斗争、火热建设和辉煌成就,哈尔滨日报社、哈尔滨学院共同策划推出了《哈尔滨·百年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手绘连环画长卷主题宣传活动,特别是在《哈尔滨日报》连载推出连环画长卷《哈尔滨·百年华章》,并于“七一”当日,将集齐120幅手绘连环画的限量版长卷随《哈尔滨日报》特刊赠送给了幸运读者。

  以哈尔滨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红色之路的重要节点为开端,主创团队选取了早期党组织建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大历史阶段的重要节点,精选了近百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汇聚成由120个画面、近3000个人物组合而成的绘画长卷,勾勒出一座逐梦前行英雄之城的百年历史画卷。

  此次创作,将哈尔滨日报对这座城市宝贵的资料留存与深厚的艺术积淀相融合,将原本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和图片汇成一个个生动画面,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这份独具匠心的特别礼物,不仅是哈尔滨学院、哈尔滨日报社对哈尔滨党史研究、党史学习、党史宣传一次成功实践,更为哈尔滨这座英雄城市创作了一件艺术精品。

  仪式上,与会嘉宾和主创团队代表共同开启了《哈尔滨·百年华章》连环画长卷,宣布“哈尔滨·百年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手绘连环画长卷”主题画册正式发行,并向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捐赠了主题画册和《哈尔滨日报》长卷特刊。

  主题画展开幕后,长卷的主创团队和市民进行了热烈交流。长卷绘制者之一、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孙作范表示,希望“用艺术照亮更多人”,希望更多市民以更多渠道和方式走进《哈尔滨·百年华章》的每一部作品,让作品感动更多人、鼓舞更多人,成为共同前行的力量与光亮。

  一睹真容!

  《哈尔滨·百年华章》

  手绘连环画主题画册来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持续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为了整体展示哈尔滨在党领导下的艰苦斗争、火热建设和辉煌成就,哈尔滨日报社、哈尔滨学院共同策划推出了《哈尔滨·百年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手绘连环画长卷主题宣传活动,在《哈尔滨日报》连载推出连环画长卷《哈尔滨·百年华章》,以哈尔滨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红色之路的重要节点为开端,选取了早期党组织建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大历史阶段的重要节点,精选了近百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汇聚成由120个画面、近3000个人物组合而成的绘画长卷,勾勒出一座逐梦前行英雄之城的百年历史画卷。

  主创团队历时100天、跨越100年,将《哈尔滨日报》对这座城市宝贵的资料留存与深厚的艺术积淀相融合,将原本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和图片汇成一个个生动画面,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这份独具匠心的特别礼物。

  “哈尔滨·百年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手绘连环画长卷”主题画册已经正式发行啦!

  快快点开视频一睹真容吧!

  ↓↓↓

  01:04《哈尔滨·百年华章》

  纸短情长的献礼诗

  主创团队解密

  “百天冲刺”创作背后的

  “达芬奇密码”

  17:43今年“七一”,随着4000名幸运读者收到《哈尔滨日报》随特刊赠送的120幅手绘连环画限量版长卷,由哈尔滨日报社和哈尔滨学院联合策划,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哈尔滨日报》连载推出的连环画长卷《哈尔滨·百年华章》,圆满收官。

  历时100天,跨越100年。这捧沉甸甸的长卷,如一札风格隽永的“青春组诗”:百年波澜壮阔中逐梦前行的英雄之城,在三位冰城艺术家的画笔下,化成近3000名人物组合而成的120个生动画面——那是百年星河中闪闪发光的人物与故事、理想与时代。

  国内首创“连环画破题”,用传统艺术讲中国故事

  “你真的了解我们土生土长的家乡吗?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多少印记?当我们回望百年,能感受到一种什么力量?”时间回到2021年春节,哈尔滨日报社视觉中心主编张大巍开始思索这样一串问题。

  彼时,全国各地都在围绕党的百年献礼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哈尔滨,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城市党报,《哈尔滨日报》如何“破题”主旋律?

  在衡量艺术理念、美学价值之前,张大巍要确证的,是组建一支团队:必须是无比了解哈尔滨、三观统一、对艺术拥有无比热情和理想的人。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让彼此踏实的伙伴。哈尔滨日报的“连环画”创意一出,孙国辉眼前一亮。在这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书记看来,论主旋律艺术创作,他们有着丰富经验,而从建党百年反映地方历史、地方党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融合来说,海报、剪纸、油画、水彩、陶艺等形式很常见了,但“连环画”是“大手笔创意”——它能将百年历史的厚重沧桑回归到一种更质朴、更通俗的读本表达,“入心,入脑,接地气”。

  二人和孙作范、刘大群、杨剑涛把想法一碰,大家一拍即合。三位画家同样来自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作品都拿过国家乃至国际美展重要奖项,尤其深受年轻人喜欢。关键是,都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

  之所以选择线描,是因为“比起素描和油画,它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画风”。而用以承载线描的连环画,孙作范认为,节奏性是它的巨大优势:能够平衡故事的连续性和独立性,将长历史跨度的编年史表达得更完整。更重要的是,连环画在中国独具启蒙意义:它承载了几代人的“小儿书”情结,如今发展成“架上连环画”,幅面更大,宜展出,其传播力与冲击力,其他形式无可取代。“我们就是要用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讲哈尔滨故事,只有本土艺术,才能讲精彩。”

  “我们了解到的全国同类献礼题材中,连环画形式尚属首创。”团队党史顾问、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处长边清山认为,主旋律题材主要目的是鼓舞干劲:爱党、爱国、担当、敬业、奉献……围绕这些价值核心,筛选的过程,是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过程。在他看来,没有捷径可走,要对历史吃得透,“茫茫百年,选取的历史点位与画面,一定是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极具分量的人和事件,从中再淘金”。

  历史资料之多、年代跨度之大、创作周期异常紧张——挑战前所未有,但也是绝对新鲜的体验。

  三位艺术家、三位“创意大脑”,凝聚在一起,共赴一趟奇妙而不计付出的冒险。激动、幸福,压力与忐忑并存。match

  共情式创作,寻找高光背后鲜为人知的切口

  兴奋过后,大家开启头脑风暴,在浩瀚的素材中寻找破题点。

  “难度巨大,主要是历史资料缺乏。”有几次,他们在创作前“脑子一片空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黑白照片,一是少,二是清晰度不够。没亲历过那个时代,三位艺术家只能通过史料、网站信息、博物馆藏等途径,“地毯式搜索”尽可能多的细节,艺术再现时代感。

  时间强压下的不计成本,

  最终在120幅作品中

  得到了回报与体现。

  《防洪纪念塔落成》,孙作范画了整整3天——在没有一个人能看清楚的一张黑白照片基础上,再现上万人庆典的场景,工人、农民、学生……既要有符合年代感的穿着,又要真实突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状态和情绪。刘大群的《东北抗联行军路》,以高视点独特角度,全景式展现行军中大环境的艰苦战斗生活,同时精细到每个战士手里的装备,以及身上不是统一的服装……尽管战士们脸上布满疲惫,眼神却透着坚毅与希望的光……

  方寸篇幅间,

  如何让主旋律题材迸发出

  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三位艺术家发现,触动人们的不是严肃立意,而是情感连接——通过“共情”,把脚踩进历史的泥土,在尊重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穿越审美、美学概念和外化表达,触到“燃点”。

  以东北抗联题材创作见长的孙作范,将《狱中的赵一曼》视为《哈尔滨·百年华章》中他最珍爱的作品——坐在牢房冰冷的地上,给儿子写下绝笔信的赵一曼,目光慈祥,神色宁静——与人们印象中饱受酷刑的形象不同,在赵一曼31年的短暂生命中,孙作范捕捉到了身为母亲的赵一曼最细腻柔软的一刻,“她始终是我心里纯洁、高贵、伟大的女性,她不应当受到伤害,我想没有人忍心看到一位英雄母亲伤痕累累的样子……”

  这位57岁的画家,在创作过程里满含泪水。赵一曼给宁儿写信的故事,之前数次登上微博热搜,他的画作也跟着火出圈。

  从资料整理、党史考证、脚本设计、影像资料搜集、草图创作再到最终完成——支撑“百天冲刺”的强大信心,在张大巍看来,是作为城市见证者和亲历者的《哈尔滨日报》,是哈尔滨日报的编辑团队,他们把浩繁的历史事件凝练成数万字的创作脚本,甄选出一个个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瞬间,记录下百年英雄城市的无数点滴变化与发展。这次创作中,很多场景原型正是来自哈报摄影记者拍摄的珍贵照片——影像与自由而独特的美学探索,为重大题材的开发创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才有了《哈尔滨·百年华章》中奋笔疾书的瞿秋白、慷慨讲述的马骏……由历史碎片还原成的120幅饱满立体的画面、饱富生命力的人与故事。

  尽管它们最终化成百年长河里一个寥寥数笔的剪影、一首纸短情长的小诗,却以小小的切口,传递出大大的感动。

  掏出赤诚与热情,用微光照亮时代

  回到创作的开头,创新并不是坦途。

  边清山回忆起他一开始听到这个创意,头一个念头就是“不可能完成”。时间太紧了,能不能组到这样一支团队?这支团队能不能支撑到最后?

  孙作范、刘大群和杨剑涛坦言,“一开始真没底”。这样的体量,创作时长至少在一年以上。但之所以接受挑战,说到底是因为“对哈尔滨太熟悉了,太有感情”,想着“我们从艺也二三十年了,总要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做点什么,对自己有个交代”。

  带着这点儿朴素的冲动,他们开启了这段焦灼、孤独的旅程。每幅画作创作时长至少10小时,还常常陷入数次草稿、推翻、再定稿的循环。午饭常常是左手一个面包,右手笔不停,晚饭拖到深夜……昼夜颠倒的沉浸,生活节奏彻底被打乱。每天画18小时以上,右臂始终是麻的。任务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仍无法“出戏”,“手还会抖,连做梦都在画画”……

  边清山经常在半夜或凌晨收到张大巍和同事们的确认微信,很多甚至是极小的内容细节。他从这些媒体人身上感受到了责任感和严谨,另一方面,他陆续收到昼夜颠倒传来的作品,被这种耳目一新的艺术表达和团队顽强的精神深深打动。这让他意识到,“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所有人掏出全部赤诚与热情,

  面对巨大挑战,

  在忐忑与摸索中建立了强大自信。

  在向记者回望这100天创作经历、解密成功背后的“达芬奇密码”后,所有人感到如释重负。“站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节点,无论何种身份、从事什么职业,我想,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为我们的国家、为历史,点亮微光,照亮时代。”孙作范告诉记者,他们始终希望“用艺术照亮更多人”:希望更多人以更多渠道和方式,走进《哈尔滨·百年华章》的每一部作品,让它们感动更多人、感染更多人,成为更多人前行的力量与光亮。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于加逸 邢路易

  记者:王坤 韩伟 刘阳洋

  王博宇 杨子怡 王晓悦

  编辑:王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