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
本期重点是复习1898-1911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发展概况,重点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中国日报》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190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联络场所。(1903上海 《大陆》 1904上海 《警钟日报》 1903上海 《中国白话报》)
《民报》1905 同盟会机关报,宣传三民主义——革命派。
《新民丛报》梁启超——保皇立宪派。
争论的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国;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意义:①性质是一场政党报刊论战;②宣传了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③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做了准备;④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⑤培养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⑥政论文特别是驳论文得到了空前发展。
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相关文章,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苏报》被封。章、邹被判处监禁。
《大江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话。武昌起义前,因发表何海鸣的时评,怒斥清政府假立宪的骗局,指出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被查封,詹大悲被捕,何自动投案。后因摄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詹何二人。
竖三民是指于右任在1909-1910间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这三份报纸都在上海出版,都是“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互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于右任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于1909年创《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民吁日报》因赞扬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而遭查禁,于1910创《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英、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
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大公报》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①该报在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华主持,鼓吹变法革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②由王郅隆接办,成为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③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电影蜜蜂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④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
新闻思想:
①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②明确提出革命办报的主张;
③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犹如一支军队;
④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认为报纸可以反映和制造舆论。
⑤记者应先知先觉,用三民主义教育鞭策人民群众。
特点:①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报纸的主角;③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揭露了帝国主义,批判了清王朝和保皇派;④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步的扩大。(维新时期——读者是政府官吏、士绅和上层知识分子;辛亥时期——读者以中等社会和知识分子为主,还辐射到了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小商贩和部分市民。)
本文由“新传学了没”整理发布,欢迎关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