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儿童科普绘本创作与出版的现状、特点与启示

  原标题:英国儿童科普绘本创作与出版的现状、特点与启示

  

  儿童科普绘本主要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以18岁以下儿童为对象的绘本类儿童读物。从形式和文体上来说,至少从目前亚马逊英国的儿童科普图书排行榜前100位数据来看,针对儿童的科普类图书主要以绘本的形式出版,这是因为科普书大量依赖于图片和图表来表现和传递信息。儿童科普图书对图片的依赖,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绘本的起源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绘本是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于1658年出版的《看到的世界》(Orbis Sensualium Pictus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现代标准的科普绘本。这奠定了儿童科普类书籍以绘本的形式进行创作的传统。二是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媒介传播中对图片的重视和图像转向有关,这种图像转向彻底改变了知识和故事传播的方式,图像的转向也解释了为什么绘本是童书领域中最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体[1]。对图片的重视在科普绘本中更加明显,很多时候文字甚至变成了图片的附属。三是绘本是被筛选过的适合“描述、解释、报告、指导、启发”的媒介[2],这和科学普及传播知识的手段高度一致,而科普书和图片的结合创造出了科普绘本无限的可能性。

  科普绘本的界限在学术研究和市场分类中也一直存在争议,研究者倾向于从功能和目的方面来定义科普绘本 [3]622。本文英国儿童科普绘本的讨论范围,接近于英文“informational picturebooks”的概念。在英文童书出版中,“informational books”有时也与非虚构(nonfiction)或资讯书(factbooks)混用。本文所指的科普绘本的范围大部分与非虚构、资料类图书(informational books)重合。例如资料类图书中针对婴幼儿的物品概念书(concept books)、字母书、数字书等被排除在出版商和大众认知的科普分类之外,因而本文没有涉及。本文通过观察分析英国童书市场畅销科普绘本的类别、创作与出版特点,总结对我国科普绘本出版的启示。

  一、英国儿童科普绘本分类

  儿童科普绘本类别下的细分类别根据目的和语境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各类之间也难免有重合之处。大卫·雷(David Wray)和马瑞·路易斯(Maureen Lewis)从文本内容的目的将科普绘本分为重述、报告、解释、指导、讨论和劝说几类 [4]。佩尼·库曼(Penny Colman)从文学特质对科普绘本进行分类,如按照虚构与非虚构,细分主题式或百科式,是否有丰富的叙事手法,作者的声音强弱,图片的比重等维度 [5]。约尔格·麦鲍尔(Jorg Meibauer)则从认知的角度,以描述或叙事,简单叙事或复杂叙事,以及文字多少来进行分类,并指出,不管哪种分类,都会不可避免地有重合之处 [6]52。而本文按照出版方和童书销售渠道的标准对于英国科普绘本的主题进行分类。不过,不管按照哪种分类方法,在英国科普绘本(特别是畅销科普绘本)的主题分类下,尤斯波恩(Usborne)、DK和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这三家出版社的书都占据着一定份额,已经形成科普绘本的品牌效应。其他常见的以科普绘本为特色的出版社还有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坎贝尔出版社(Campbell)以及滴滴答答出版社(Tick Tock Press)等。整体来看,英国的畅销科普绘本排行榜中各出版社的绘本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是科学原理和科学实验类,即解释科学现象发生的步骤、构造和原理类的绘本,也包含科学家的发明发现故事。玛格丽特·马利特(Margaret Mallett)又把原理类具体分为以下四小类 [3]625:“步骤和指示”类主要说明建筑的建造步骤等,《如何造房子》( How Was That Built? )就是这个类型;“叙述说明”类主要讲述自然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例如国家地理儿童版本的《为什么》( Why? )系列;“解释”类通常解释机器的内部构造以及系统是如何建造、如何工作的,例如尤斯波恩的翻翻书(lift-the-flap)和“向内看”(look inside)系列是畅销榜上常见的此类图书,再如系列手电筒互动书中《飞机上》( On the Plane )等分册重在揭示内部构造;“报告”类大多描述电力、磁力的运行机制等,着重揭示背后的物理现象,例如《阿克西姆博士系列之吸铁石的神奇故事》( The Attractive Story of Magnetism with Max Axiom ,Super Science )。除原理类绘本外,畅销书中还有很多鼓励儿童直接动手实践的科学实验类科普绘本。DK的《发明实验》( Inventor lab )和国家地理儿童的《可以吃的科学》( Edible Science )均在畅销榜上。这类书也经常以科学小故事的形式出现,例如《阿达的科学实验》( Ada Twist ’s Big Project Book for Stellar Scientists )和因为《可怕的历史》( Horrible Histories )畅销而顺势推出的《可怕的科学》系列( Horrible Science )等,用幽默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来吸引小读者。此类科普图书的目的在于宣扬科学精神,解释具体的科学原理,描述科学现象发生的过程等,可以拓展儿童的知识领域。

  

  第二类是太空、地质、海洋等宇宙和地球科学类科普绘本,这是目前热门的出版种类。尤斯波恩和DK是这个类别最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代表书目如尤斯波恩的翻翻书《太空向内看》( Look Inside :Space ),以及DK的《神秘的宇宙》(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和《初学者观星》( Starfinder for Beginners )等。美国国家地理儿童版的《儿童第一本太空书》( First Big Book of Space )、《夜空》( Night Sky )、《知识百科:太空》( Space Encyclopedia :A Tour of Our Solar System and Beyond )等也受到儿童的欢迎。作家个人署名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布鲁斯·贝茨(Bruce Betts)的《我的第一本星球书》( My First Book of Planets )等。这一类畅销书的特点是图片精美而专业,充满惊奇感,为儿童打开认识宏大世界的窗口。以故事为主的绘本也可融入太空题材的创作,例如儿童畅销书作家尼克·沙若特(Nick Sharratt)也参与了太空科普题材的创作,出版了《你来选(太空篇)》( You Choose in Space );一些绘本与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结合,其中《猪小妹在太空》( Peppa Pig :Peppa in Space )比较具有代表性;与流媒体制作和播放平台奈飞(Netflix)合作,根据纪录片改编的《我们的星球》( Our Planet )也在畅销榜上。地球科学题材方面,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被海雀出版社(Puffin)再次创作成了绘本版本,使得低龄读者也能理解。海洋科学也是儿童科普书常见的题材,例如原·佐韦(Yual Zower)的《蓝色大书》( The Big Book of the Blue )以超大的尺寸出版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海洋题材针对低幼的立体书(pop-upbooks)也很受欢迎,如DK出版的《翻一翻海底的世界》( Pop-up Peekaboo !Under the Sea )就是可以给3岁以下儿童动手翻一翻的科普书。火山、地震、矿石等也是这类科普书的常见主题。此外,一些意料之外的自然现象也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例如畅销书《了不起的真相》( World-whizzing Facts )和《英国让人惊叹的300个真相》( Listified! :Britannica ’s 300 Lists That Will Blow Your Mind )等。

  

  第三类是自然博物类,包含动植物以及环保等相关题材。首先,动物是使儿童有亲近感的题材,其中昆虫、恐龙更是受儿童喜爱的最常见的科普主题。针对幼儿的有声书有《动物园的动物怎么叫》( Discovery :Roar at the Zoo ! )和《丛林里小鸟的歌唱》( The Little Book of Woodl and Bird Songs ),幼儿通过按按钮就可以听到动物和鸟类的声音。DK出版的“首次发现”(First Facts)系列的《昆虫图鉴书》( First Facts Bugs )图片真实清晰,很受小读者的喜爱。而《有趣的屁股,奇怪的嘴巴》( Funny Bums ,Freaky Beaks )和国家地理儿童系列的《奇怪但是真的!》( Weird but True ! )这两本书,从标题开始就能吸引小读者的兴趣。其他的常见主题还有鲸鱼、鲨鱼、狼等。其次,和动植物相关的自然博物类图书致力于传递自然知识,培养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英国童书的出版热点。DK的《神奇的自然》( The Wonders of Nature )设计精美,DK儿童系列还出版了《地球上最神奇的地方:1000个难以置信的真相》( The World’s Most Amazing Places :1000 Incredible Facts )。这类书还经常和自然保护组织合作,例如英国有名的自然保护组织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英国皇家护鸟协会(RSPB)、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等。和RHS合作的有《神奇的树》( The Magic & Mystery of Trees ),和RSPB合作的有《自然活动书》( My RSPB Nature Clipboard ),和国家信托合作的有《小小探索家》( Out and About Minibeast Explore r)等。这种和自然保护组织合作创作科普书的模式,既增强了书籍的专业性,也拓宽了销售的渠道。由于英国绝大部分景点都属于以上组织,可以在各大自然遗迹、景点的门口进行售卖,都有助于销售这类自然儿童科普读物。这类书很多以套装的形式呈现,加入了增加互动的望远镜、指南针、观察记录本等探索工具,能让儿童利用它们参与到自然探索中来。另外,从动植物和自然相关的题材中还衍生出了环境保护类科普书,此类图书的愿景在于培养小读者的社会责任感。例如DK的《太浪费了!》( What a Waste )、马蒂·莫阿特(Marddie Moate)的《日常的东西》( Stuff )、科普作家克里斯托弗·洛伊德(Christopher Lloyd)联合多位插画家创作的《取决于我们》( It ’s Up to Us )、马丁·多利(Martin Dorey)的《儿童对抗气候变化》( Kids Fight Climate Change )等。这类选题也经常和女性主义题材相结合,如“小人物大梦想”系列的《格丽塔》( Greta Thunberg )以及“伟大女性”系列的《保护地球的伟大女性》( Fantastically Great Women Who Saved the Planet )。也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环保故事书,通过儿童文学作家的力量推广科普图书和背后的环保理念,代表书目如朱莉娅·唐纳森(Julia Donaldson)的《瓢虫在海边听到了什么》( What the Ladybird Heard at the Seaside )等。

  

  

  第四类是人体生理健康类。尤斯波恩的翻翻书系列有很多属于这类题材,例如《问题和答案之人体系列》(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Your Body )和《人体是怎么运行的》( How Your Body Works )等。DK出版社的《知识百科之人体结构》( Knowledge Encyclopedia Human Body )中有很多只有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专业图片,体现了作者对科学性的重视和对儿童读者的尊重。以细菌和病毒为选题,通过幽默的故事介绍人体,是此类科普绘本的一大特色,例如《细菌书》( The Bacteria Book ),CBBC剧集改编的《你的绝妙身体》( Your Brilliant Body )以及畅销书作家亚当·凯(Adam Kay)的若干单本《凯的神奇药水》( Kay’s Marvellous Medicine )和《凯的人体学》( Kay’s Anatomy ),还有《我要一个新屁股》( I Need a New Bum! )等。整体来说,这类书以让人惊奇和幽默的方式吸引了小读者的视线,使得儿童得以接触人体结构或器官等专业词汇。

  第五类是其他常见的信息类科普书,常见的有知识问答、食谱、百科全书、地图、职业介绍、图解字典、广角场景书(wimmelbooks)等。知识问答类科普书一般选取儿童有可能感兴趣的各领域的知识,或进行对错判断,或进行专业、幽默的解答。此类书的代表有马特·卢卡斯(Matt Lucas)的《我的傻傻的真假书》( My Very Silly Book of Ture or False ),集结了很多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件,让小读者判断真假,这也是2022年英国“世界读书日”的推广书之一。凯瑟琳·贝瑞通(Catherine Brereton)创作了分具体年龄的知识问答书,如从标题就带有吸引性的《每个7岁儿童应该知道的神奇的事实》( Amazing Facts Every 7 Year Old Needs to Know )等,均受到了小读者的追捧。食谱方面和知名IP结合的有《哈利·波特烹饪书》( The Official Harry Potter Baking Book );DK也出版了很多烹饪书,例如《一步一步烹饪》( Cooking Step by Step )简单明了,即使是儿童也可以动手制作。技能训练方面有《如何制作视频》( Making Youtube Videos )、《木工活真棒!》( Woodworking is Awesome! )、《儿童简易木工活》( Easy Carpentry Projects for Children )等。此类科普绘本的实用性很强,也是儿童获得全面知识、讯息的重要来源。

  

  图7描述了截至2021年底,儿童科普畅销榜上前百位的英国儿童科普绘本的各类别数量和题材偏好。其中畅销书榜首的10本科普绘本分别为:动植物自然博物类的《恐龙和朋友》( Dinosaur Roar and Friends );人体生理健康类的《不用尿布了》( No More Nappies )、《大脑的力量》( Brain Power )、《凯的人体学》《凯的神奇药水》;信息类知识问答书《我的傻傻的真假书》《每个7岁儿童应该知道的神奇的事实》《每个8岁儿童应该知道的神奇的事实》( Amazing Facts Every 8 Year Old Needs to Know );信息类图解书的《事物是如何运转的》( How Things Work )以及宇宙太空类的《向上看》( Look Up! )。由此可见,动植物等自然博物类科普绘本占比最重,是英国儿童最为熟悉的科普绘本类别;其次,知识问答等信息类和身体类的科普绘本也很受儿童欢迎,占据畅销榜前几位。

  

  

  二、英国儿童科普绘本的特点

  观察以上畅销榜上的儿童科普绘本,可以看到英国儿童科普绘本的鲜明特色。

  首先,英国的畅销科普绘本强调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相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学的边界在英国科普绘本的创作中不再重要,文学中的想象力可以为科普绘本增添色彩,故事情节可以带领读者亲近文本。无论是赞美大自然,还是描述机械物品,或是以童话等形式来讲述科学知识,甚至采用文学色彩浓厚的诗歌等文体,在科普绘本中都不足为奇。如获得凯迪克奖的布莱恩·弗洛卡(Brian Floca)的陆海空三部曲——《火车头》( Lecomotive )、《登月》( Moonshot )、《灯船》( Lightship ),都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诗歌的形式来描述科学事件,使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艺术性也是科普绘本不可或缺的因素。英国畅销科普绘本都很重视封面的设计和图片的使用,不会因为内容是科普、读者对象是儿童而降低艺术水准。加答·李(Galda Lee)、伯尼思·库里南(Bernice Cullinan)和劳伦斯·西普(Lawrence Sipe)都强调,科普绘本是一种给人愉悦的艺术形式,必须要漂亮、制作精美,足以让读者兴奋,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和惊奇 [7]。设计方面,要足够吸引人,和目标读者的审美喜好匹配。尼古拉·凡·默尔特(Nikola von Merveldt)也强调给读者美的感受:“一般来说,科普书用视觉和文字符号‘选择、组织、解读’数据,使得读者更容易接近这些信息,给读者以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共鸣。” [8]233海伦·阿诺德(Helen Arnold)提出,当人的心和头脑一起使用的时候,学得最好最深刻 [9]。综合来说,科普绘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也是为了使读者获得阅读的乐趣,达到情感上的愉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本身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将科学知识赋以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普绘本可以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和阅读乐趣。

  其次,英国的科普绘本体现了趣味性和儿童性。一些人认为儿童喜欢虚构的故事超过非虚构的科普书,不过佩尼·库曼指出,首先需要摒除这种偏见 [5]258,而且也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喜欢非虚构的读本超过虚构的故事 [10]。出版商也意识到了儿童喜欢看到以直接的方式呈现真实的世界。英国的很多科普绘本打破了这种偏见,改变了传统科普图书给人的沉闷印象,相关方法有很多。一是由夸张、幽默、卡通化方式呈现趣味性和儿童性。幽默是贴近儿童的捷径,科普书也可以善用这一点。例如前文提到的《有趣的屁股,奇怪的嘴巴》,以及《可怕的科学》系列、学乐出版社的《著名死亡》( Dead Famous )系列等都是用幽默的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二是用丰富的形态(贴纸书、翻翻书、立体书、电子书及灯光辅助等)来作为媒介。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尤斯波恩的翻翻书系列,DK的立体书,还有英国夸尔托(Quarto)出版社出版的《飞机上》《火车上》( On the Train )等需要用手电筒才能看到内部结构的书。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无疑为科普图书增加了趣味性。

  再次,英国的科普绘本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科普绘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科普绘本可以利用图文、版面空间以及声光电等媒介的特性,呈现更复杂的叙事技巧。沈泓提出,科普绘本可利用空间进行叙事,打破文体的限制和约定俗成,去实验和探索新的可能性 [11]。以纸质书为媒介的叙事模式大部分是线性叙事,而互联网平台可以扩展多种叙事模式,利用多种试听媒介,多平台联合,例如3D视图、VR/AR图书、配套活动手册、社交媒体等。创作者要不断更新理念和技能,站在科学的前沿,用合适的手法拉近儿童和科学的距离。互动的科普绘本可以鼓励儿童去提问和质疑,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有些科普绘本和活动手册鼓励儿童动手,如凡·默尔特所说,这类强调互动的科普绘本可以“为儿童提供接触真实世界的机会,邀请儿童去观察、实验、探索书本以外的知识” [8]233。

  值得一提的是,科普绘本还需要从各年龄段的儿童的兴趣点出发,适应不同的目标读者 [12]。英国的科普绘本从来不把婴幼儿排除在科普图书读者对象之外,试图从早期就建立他们和书本的联系。认为儿童读不懂科普书的偏见之所以会产生,其实只是因为没有提供给儿童适合的科普书。DK的“第一次发现丛书”系列( My First Series )、国家地理儿童系列,甚至某些地图也有婴幼儿版本,例如畅销书《婴儿牛津地图》( The Oxford Infant Atlas )等。

  三、对我国儿童科普绘本出版的启示

  我国的科普绘本创作和出版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市场。虽然从数量和品种来看,我国的科普图书出版数量众多,但是畅销书中引进图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科普绘本也是如此,而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促进不爱阅读的孩子,特别是男孩走进书本 [13]。分析英国的科普绘本的出版状况,可以为我国原创科普绘本创作和出版提供借鉴。

  首先是对科普绘本功能认知的启示。绘本一般是成人写给儿童的,并且科普绘本一般是具有权威知识的成人所写的,很多畅销书榜上的作者有博士头衔。科普绘本因为这样双重的权力不对等,容易带有说教的性质,所以如何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鼓励读者和内容发生连接,是需要创作者思考的问题。马利特建议评价一本科普绘本时应该问这些问题:“作者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目标读者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作者有没有思考提供路径和方法帮助儿童进入这本科普童书的世界?书里的内容有没有提供想象空间?” [3]630科普绘本不应只是灌输知识、提供信息,它在传播准确的、可信赖的、相对权威的声音的同时,也可以邀请读者进行思考和解读,强调读者的能动性,而且绘本的形式本身就让人愉悦,可以启发读者的好奇心。玛格瑞·费雪(Margery Fisher)提出类似的观点,即作者不仅要强调科普绘本的准确性、可读性、设计和图像内容,还应该鼓励读者和所读的内容发生关联,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吸引读者去阅读 [14]。拉塞尔·弗里德曼(Russell Freedman)强调科普书有“告知、指导、启迪”这些功能性的目的还不够,它“同时也赋予这个内容以生命,创造让读者可信的、愿意进入而不愿走出的生动世界”,“好的科普书让读者愉悦阅读” [15]。科普书可以培养读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邀请小读者对内容进行延伸探索和反思,而不是被动接受。因此前文提到的那些具有趣味性和儿童性,留给儿童思考和质疑的空间,鼓励儿童参与阅读互动的科普绘本,可以得到儿童和市场的认可,并且这种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流动的、真实的。

  其次,在科普绘本中,科学性和叙事性、艺术性三者绝不矛盾,要维持其平衡。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在科普绘本创作中逐渐消融。创作者可以自由选择文体、媒介、风格、叙述方式。虽然科普绘本的主要目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播,但是实现的渠道可以是多样的,语言也可以是优美的。仅仅偏重科学知识的灌输,难以激发阅读兴趣,只会拉开和儿童读者的距离。

  再其次,可利用主流作家和热门IP扩大科普绘本的读者群体。英国的科普绘本创作不仅把主流作家,特别是主流儿童文学作家纳入进来主动参与创作,还与大IP合作,系列交叉,共同吸引儿童科普读者,这也是值得我国儿童科普绘本创作和出版借鉴的。大量儿童文学作家例如梅雷迪斯·胡珀(Meredith Hooper)、彼得·西斯(Peter Sis),还有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朱莉娅·唐纳森、尼克·沙若特(Nick Sharratt)也都参与到了科普图书的创作,可以从他们的固有读者群中拓展科普绘本读者。而例如与《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 )系列合作的烹饪书,“猪小弟与猪小妹”系列的《猪小妹在太空》,以及《可怕的科学》等系列作品,都在通过IP的力量,再次扩大科普书的市场。

  最后,须注意考虑系列科普绘本和独立科普绘本的关系,因为系列书的优势与不足是并存的。科普系列书创作多由工作室等集体完成,虽然其有占领市场的天然优势,但是很多时候也意味着同质化严重,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系列书一般会有固定的模式,故事可以预测,很多是出版社策划行为,并没有个人作者的署名。套系书中个人的声音更难发出,导致作品缺少个性。英国畅销榜上的科普绘本中系列书比较少,单行本比较多。系列书也是需要长期累积、逐步占领市场的,不能因为是系列书而降低了对系列中每本书的质量要求。例如国家地理的《和动物面对面》(Face to Face with Animals)和《怎么变成有钱人》( How to Get Rich )系列,霍顿·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的《科学家在现场》( Scientists in the Field )系列,哈珀·柯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社的《让我们读完找出来》( Let’s Read and Find Out )系列出版已经超过40年,累计达到了150多本,每个单行本都保持较高水准。假日屋(Holiday House)出版社和科普作家盖尔·吉本斯(Gail Gibbons)长期合作,已形成了每年只出版一至两册以作家名字命名的系列书的惯例。英国科普畅销书中同时推出的系列书也很少,很多都是长期陆续推出的,这样才能保证每本都是精品,赢得读者的长年信任。

电影先生

  从英国畅销的科普绘本和其特点可以看出,科普绘本不仅是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的结合,也体现了趣味性和儿童性,更在细节和设计上鼓励科普绘本与小读者的生活、年龄相符合的认知兴趣发生连接,因此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同时,科技的发展给科普绘本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机会,科普绘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不断开拓新的形式和媒介,给小读者带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通信作者:邹莹,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和创意写作。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W J T. Visual Literacy or Literary Visualcy?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Image Science[M]//ELKINS J. Visual Literacy,New York:Routledge,2008.

  [2] MALLETT M. Choosing and Using Fiction and Non-Fiction 3-11: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 Teachers[M]. London:Routledge,2010.

  [3] MALLETT M. Children’s Information Texts[M]//HUNT P.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s Literature,New York:Routledge,2004.

  [4] WRAY D,LEWIS M. Extending Literacy:Children Reading and Writing Non-fiction[M]. London:Routledge,1997.

  [5] COLMAN P. A New Way to Look at Literature:A Visual Model for Analyzing Fiction and Nonfiction Texts. Language Arts[J]. 2007,84(3):257-268.

  [6] MEIBAUER J. What the Child Can Learn From Simple Deive Picturebooks:An Inquiry Into Last-wagen/Trucks by Paul Stickland[M]//KüMMERLING-MEIBAUER B,MEIBAUER J, NACHTIG?LLER K,et al. Learning from Picturebooks:Perspectives from Child Development and Literacy Studies. New York:Routledge,2015.

  [7] GALDA L,CULLINAN B E,SIPE L. Literature and the Child(7th ed.)[M]. Belmont:Thomas Wadsworth,2010.

  [8] VON MERVELDT N. Informational Picturebooks[M]//KUMMERLING B.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to Picturebooks. New York:Routledge,2018.

  [9] ARNOLD H.“Do the Blackbirds Sing All Day?”: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Texts’[M]//STYLES M,BEARNE E,WATSON V. After Alice:Explor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London:Cassell,1992.

  [10] CARTER B,ABRAHAMSON R F. Nonfiction for Young Adults:From Delight to Wisdom[M]. Phoenix:Oryx Press,1990.

  [11] 沈泓 . 儿童科普绘本设计中的空间叙事研究 [J]. 设计,2021,34(18):120-122.

  [12] 陈婧,郭莹 . 基于幼儿的阅读偏好下的科普绘本设计 [J]. 数码设计(下),2021,10(2):211-212.

  [13] MOSS G. Literacy and Gender:Researching Texts,Contexts,and Readers[M]. London:Routledge,2007.

  [14] FISHER M. Matters of Fact[M]. Leicester:Brockhampton Press,1972.

  [15] FREEDMAN R. Fact or Fiction[M]//FREEMAN E B,PERSON D G. Using Nonfiction Trade Book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From Ants to Zeppelins. Urban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1992.

  本文转自《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第3期

  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

  《科普创作评论》 期刊征 稿 信息

  【征稿】第六、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书评征稿

  【征稿】《科普创作评论》封面长期征稿启事

  排版:张馨木

  编辑:齐 钰

  审定:邹 贞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