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学前教育“半壁江山”——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帮民办园纾困
“‘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9个字,分量太重了。”谈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说,“说明党和政府相当重视学前教育。”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民办幼儿园有17.32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2%;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649.44万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56%。民办园可谓撑起了学前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这“半壁江山”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求助声不绝于耳。
如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让数月来为之奔走的代表委员着实松了一口气。
疫情对民办园造成严重影响
一名西部某省份的园长透露,疫情期间,虽然没有幼儿在园,但房租、教师工资、保险全部自己承担,还要自行购买大量防疫物资。
这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他了解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多数按月或学期收费,疫情发生时有的还没来得及收取学费,但要照常承担各项开支,加上防疫物资,支出反而比平时大。还有一个现象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多半是响应国家规定和号召,已经从高收费转变成低收费了,但目前一些省份的普惠性政策补助尚未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表示,按照目标设计,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占比要达到80%,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50%。“这意味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30%的空间需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来填补。”刘焱说。
柳茹很担心:“一旦大批民办园倒闭,将出现新一轮的‘入园难’。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流入其他行业,以后就很难回流了。将来没有了队伍,光有园怎么行呢?”
如何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
4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就各地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民办幼儿园扶持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区别不同类型民办幼儿园,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化解民办幼儿园面临的实际困难”。
北京市是最早出台具体措施的省份之一。近期北京市对符合条件的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按照2020年1月的在园幼儿数,按每名学生每月1000元的生均定额补助,一次性预拨6个月的补贴。广州市也出台政策,对民办园提供了包括扩大优惠范围、减轻租金负担、减轻“五险一金”负担、减轻税费负担、加大金融支持等多项支持,不少民办园感叹“有救了”。
“希望多部门协同,适当加快各种审批程序。”柳茹表示。调研中,她了解到部分民办园正在等待普惠园和社区办园点的审批,但因疫情耽搁了进程,导致这些民办园无法享受补助政策。“特殊时期,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应加快审批速度,为这部分民办园争取更多补贴。”柳茹说。
柳茹还建议,应着眼长远为非普惠性民办园寻求出路。充分调研民办园、特别是非普惠性民办园需求,可以采取转普惠园、购买服务、征用场地等方式接手这些幼儿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也保住幼儿园的阵地,使其继续发挥教育服务功能。
支持规范民办园 促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帮扶民办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从长远来看,如何更好地支持、规范民办幼儿园?
据了解,同属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有稳定的政府资金投入,软硬件持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且收费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政府投入少且不稳定。据刘焱调查,某东部省份2018年对公办幼儿园财政投入115.53亿元,人均1.39万元,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投入仅12.56亿元,人均仅1400元。
刘焱建议,应该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借此强化政府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和供给的责任,为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和财政保障。
“这不仅可以统筹协调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体化发展,而且可以将财政拨款制度与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脱钩松绑,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对于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刘焱说。
柳茹则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民办园办园质量提升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加强对民办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大对质量的监管力度,多管齐下保障民办园的办园质量。
“疫情暴发尽管是突发事件,但也暴露出一些漏洞。建议全面调研幼儿园受疫情影响的情况,进而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柳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