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挖掘一日生活“头”和“尾”的价值(2)

  管理理念转变——

  从单线到三位一体

  幼儿入园与离园环节,尽管在一日生活中占用时间不长,但却蕴含着安全、卫生保健、教育等多方面需求。过去,大家对这两个环节的认识比较单一,认为只要保证安全,不发生幼儿走失、秩序混乱等意外事件就可以了;班级教师在管理时,也只站在教育角度,利用幼儿入园和离园时间不一的特点,组织小组、区域活动。

  殊不知,幼儿入园和离园过程中,既蕴含如何使幼儿有序进出、如何监控外来人员进园等安全要求,也包含如何及早发现传染病幼儿并阻隔大面积接触、观察与监控幼儿着装及随身携带物、渗透季节性保健知识等卫生保健要求,更有如何利用幼儿人数增多或减少的特点,进行个别化交流与教育、合理开展区域和小组活动的教育要求。因此,在入园和离园环节,安全、卫生保健、教育三者贯穿始终,在不同的时段虽有所侧重,但并不割裂,常常是交融在一起的。

  在场景二中,保安热情回应幼儿的打招呼,此时,保安的职责不再是冷冰冰地维护交通秩序、预防突发事件,而是在幼儿礼貌习惯的培养和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保健医生在晨检时,从保健的角度进行家园互动;门卫在幼儿离园前,对幼儿进行独立性教育,鼓励其自己走出校门,不要大人抱等,这些都是三位一体观念的体现。

  管理人员转变——

  从孤军奋战到多方参与

  幼儿入园与离园时,班级是主阵地。因此,过去总把班级教师作为主要管理者,管理多停留在班级层面。事实上,在这两个环节中,整个幼儿园是相对开放的,幼儿的流动打破了班级界限,家长通过这两个环节,更能看到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情形下,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就会凸显一些问题。比如:园长失去了每天面对家长的机会,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家长的想法等,无法第一时间在自然状态中直接获取;出于对孩子的爱,有些家长无论入园还是离园,都会进入幼儿所在班级,使教师面对家长的频率过高,分散了关注幼儿的精力;离园时,家长扎堆聊天、幼儿自行嬉戏的现象比比皆是,给幼儿安全埋下了隐患……面对这些问题,可让园长等行政人员,保安、保健医生、门卫等后勤人员,教师、保育员等班级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幼儿入园和离园的管理,多方监控、联合施教。

  管理职责转变——

  从同岗同责到同岗分责

  参与幼儿入园和离园管理的人员较多,各个岗位有其不同职责。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一些工作人员岗位相同,也应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以避免管理盲点的产生。如场景二中,保安有两名,一名主要关注校外情况,指引家长有序停放车辆,维护交通安全;另一名主要关注幼儿入园秩序,确保已入园幼儿不再外出,同时协助值周园长、值班教师,对幼儿进行独立性、讲礼貌等多方面教育,听取并反馈家长意见等。在班级内,主配班教师也有明确分工,主班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幼儿活动,而配班教师主要负责物品、材料的规整以及接待家长,并进行必要的交流与互动。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如同一条珍珠项链,每一颗珍珠都饱满精致,项链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如何在入园和离园环节也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趣味性、多样性?对此,我园尝试了“菜单式”入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到不同班级或区域活动,8点半后再回归本班,开启一天的好心情;还尝试了亲子活动式离园,利用户外场地,让家长与幼儿进行短时间的亲子活动,使回家也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