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行业标准,别让心理咨询师从“解忧”变“忽悠”

  

  □唐鸿莉(重庆大学)

  疫情期间,心理咨询需求暴涨,心理咨询师一度成为热门行业。但一些心理咨询平台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包装成从业资格证,普通人只需刷一百多个小时视频就能迅速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11月28日《工人日报》)

  自从心理咨询师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后,心理咨询行业变得鱼龙混杂。即便咨询师资质不达标、专业能力缺失,只要有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便能随意接单执业,“会聊天、有人气就行,顺着客户说,是否具备专业心理知识不重要”,似乎成为了心理咨询师的常态。对于被心理问题折磨的人来说,心理咨询师的话就像一束光,能让痛苦的人得到救赎,让崩溃的人得到治愈;但如果心理咨询师缺乏专业能力,不仅容易导致来访者咨询后“受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抹黑心理咨询行业。专业、标准的心理咨询对大众心理健康促进有很大帮助,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别让心理“解忧”变成心理“忽悠”。

  心理咨询行业本是一个让人幸福、重拾快乐希望的行业,为何被冠上了“忽悠”的头衔?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相较于现在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才缺口大。按照国际卫生组织的说法:每千人拥有一位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但我国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较少,尤其是在当下,疫情导致的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使更多人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市场需求的暴涨,让不少培训机构看到了商机,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培训出一批批缺少专业能力和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

  另一方面,退出职业资格目录后,心理咨询师似乎没有了“硬门槛”。正常情况下,培养一个合格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需要7到10年,可现在市场上多如牛毛的速成班却能使人轻轻松松得到资格证,只要有了心理咨询证书就能持证上岗,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自然会让消费者失了对行业的信任。

  心理咨询行业是来访者和咨询师双向信任的行业,来访者基于信任才会向心理咨询师吐露心声,但如果心理咨询师缺乏专业能力,一味“忽悠”来访者,会对来访者造成深层次心理伤害。不少专家表示,学历教育是培养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的基础,而在督导下进行临床治疗或咨询实践是学校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个崇高的行业,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不要让以信任为基础的心理咨询行业失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