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武:在父亲赠言中成长
知道“龙芯之父”的人不少,他是胡伟武。2001年,胡伟武出任龙芯CPU首席科学家,现为“龙芯” CPU总设计师、研制组组长。2002年9月28日,“龙芯”一号研制成功,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
但知道应一新的人可能不多,他是胡伟武的父亲,是永康的一名老教师。应老师富有特色的家庭教育,使这个山区教师之家出了两名研究生和一名博士生导师。11月21日,记者采访了应一新老师。
教师之家多才俊
应一新老师的大儿子叫应伟,从杭州商学院毕业后被香港华润集团选中,后成为研究生,现为华润纺织原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伟武(随母姓)是小儿子, 1991年7月从中国科大毕业后,免试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3月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计算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伟武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等奖励。2002年被增补为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
女儿胡晓岚 ,1971年生,由于当时家庭经济困难,她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到工厂里打工挣钱。后办厂、经商,并就读于中国金融管理大学研究生班,现为浙江捷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女婿胡伟献硕士研究生毕业,是浙江省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2004年首届中国民营企业家。
每日一句父亲赠言
在应老师家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定期更换着“每日一句父亲赠言”。这是应家家教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应老师的成功经验。因自己工作忙,不能与儿女有太多的交流,应老师就把本想千叮咛万嘱咐的话浓缩成一句赠言,抄在黑板上,引导儿女做人。
黑板上的每句话都记载着儿女的成长。
———儿女几次获奖之后,黑板上出现了这样一句:“不求别人乱拍手,但愿他人暗点头。”
———面对同学之间学习上的竞争,他教育儿女:“竞争中的友爱是人类的最高境界。”
小黑板上的“赠言”成了儿女的人生导航。
胡伟武有许多次出国的机会,但他都没有去。母亲曾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中国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去建设。”
大儿子应伟高考成绩不错,只要当时在招生办的父亲出面打个招呼,就能进上海财经大学。但父亲没有出面“搞关系”,他对儿子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果然,应伟日后很有出息,成为杭州商学院的尖子生。
最欣赏儿女们的善良
应老师今年62岁,看上去很年轻,很随和,讲话风趣。与我们交谈的两个多小时中,他始终讲永康话,说到尽情处,还会傻傻地笑个不停。应老师一再对我们说,他欣赏的不是儿女们在事业上的成就和名气,而是他们个个都非常善良,这是最令父母欣慰的。
说到自己从父亲身上学到什么,女儿胡晓岚的回答非常简单:小时候,我们家很清贫,父母给予我们的物质条件不丰厚,但他们给了我们求学与做人的根本———健康的心灵。父亲拿司马光的家训教育我们:“以金予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守;以术予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得;惟有以道德予子孙。”怕我不能理解,我爸爸还经常通过很多具体的小事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先想想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要尽量去帮别人,要做好事。爸爸对外婆非常孝顺,他所做的都很平凡,但就是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读科大时,胡伟武的导师姓夏,去年恰逢夏老师五十大寿,胡伟武为了感谢恩师,就将他研制的零件命名为“夏50”。
碰到孩子有错时,应老师的原则是:不在饭桌上说,不在客人面前说,不在心情不好时说,不在全家人面前说。这方法看似普通,却包含着多少爱心、苦心和耐心。
做奔跑的狮子
胡伟武说,自己骨子里非常好强,同时非常坚忍,他说这是自己最强大的优势:“在父亲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坚忍。40多年来,他从一名普通山区教师,做到小学校长,再到教育局工作,一步步都走得很艰苦,但他还是经常热心地帮助别人。他总像弹簧一样,被压倒后依旧会弹起来。”
“人生能有几回搏”是胡伟武经常对自己和科研人员说的一句话。对他来说,连续加班三天三夜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他们竟连续加班六天六夜。曾有记者问他:“你连续六个日夜在研究室吃方便面、睡沙发,苦吗?”他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能吃苦。”
退休后的光荣任务
一年多前,应老师退休了。闲下来时,他就写小说《平生往事》,去年底他开始写一部现代戏剧《高考啊高考》,现已成稿,正准备联系出版社正式出版。应老师说,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出名,而是想把一些教育心得记录下来,留给下一代。
“老实说,我并没有刻意要把孩子培养成名家,我只是用爱心、信心、恒心、苦心织一张网,我相信用我的教育方法还是能‘网’博士研究生的。”应老师言语间流露出爱意和骄傲。
(〈浙中新报〉2004-11-24 记者 徐洪涛 通讯员 应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