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资本干扰教育,家长反而怀念满街教培机构的时光,理由很无奈

  当家长的人深有体会,全家的重心可能都围着一名学生转。先别管成绩如何,光是接送、辅导作业、跟老师沟通等方面,足以让人操碎了心。

  当然,学习能力始终是学校和家长最为重视的问题,哪个阶段落下来都可能从此改变了学生的方向。国内学生的内卷程度堪称“世界前列”,这跟资源和人口数量等多种因素相关。

  为了减轻同学们的负担,让教育回归到初期的“放养”形式,教培行业在猝不及防的状态下很快从躺赢变成了低迷。谁知有些家长反而不希望这样。

  

  部分家长开始怀念“满街教培机构”的时光,理由很无奈

  笔者记得一个很有趣又很真实的采访,有人问一名女生:双减对你的影响大吗?学生笑了笑坦言:对我影响不大,对我妈的影响很大;我的补习班少了,她反而焦虑了。

  这或许是很多家长的真实写照。虽然考试依然存在,限制校外补习不代表学生们彻底放松。但是双减在普遍意义上讲,确实有了减缓内卷、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

  不少同学是很支持的。可父母却容易产生其他担忧,有位家长直言:开始怀念满街教培机构的时光。这是为何?

  

  限制课外培训的力度是很大的,就连家底深厚的知名教育集团,也很快迎来缩减规模甚至直接破产的结果。新东方尚且做起电商,其他教培企业更不用说了。

  以前,很多学校周边是“教培一条街”;现在不少补习机构关闭,看到“某某教育”的门牌一个接一个地拆下,部分家长的复杂心情堪比老板。

  校外的学习费用那么高,平时很多家长还在抱怨辅导班掏空了自己,为啥现在反倒怀念起来呢?理由很无奈。最容易产生这种心情的,是学历水平较低、无法亲自辅导后代的家长。

  (以前)

  

  “考试是普通家庭的学子为数不多的逆袭之路”,相信这句话已经是大家公认的真理。很多家长自己上学时因为没有认真读书,后来只能很辛苦地做着底层工作。

  他们希望子女不要重复自己的模式,所以宁可省吃俭用,把钱花在辅导上。自己不会陪读,赚钱找校外的老师帮忙提升成绩。这或许是这类家长“唯一的指望”。

  其次,有家长担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那些“有门路”的同学,还能继续用其他形式获得指点。比如有些条件更好的家庭,不送学生去辅导班,还能花高价把老师请回家。

  (现在)

  

  理论上这种方式确实也不符合要求,但是现实里只要他们不声张,别人不知道的话很难进行限制。所以有人无奈地总结说:“减去的”是没文凭、家里有点条件但不多的家长。

  限制资本干扰教育,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需考虑家长的真实需求

  以前教培机构泛滥、课时费居高,还变相要求家长“充会员”、一次交几千上万块的现象,属实应该得到整治和处理。

  培养学生是大事,如果资本渗透太多,只图利益缺乏原则,将给普通家庭的教育模式带去严重的后患。所以,限制资本干扰教育,这种大方向肯定是对的。

  

  不过关于课外辅导,也需要辩证看待。必须承认很多学生确实有补习的需要。学校是大班的学习方式,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能力。因为追求上进想要在课外学习,这不是错。

  站在家长的角度,希望后代能有更好的出路,这种需求也是合理的。我们小人物,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放弃自己孩子的成绩“改变教育内卷”,这种情怀对普通家长不现实。

  保持好成绩,不能养成完全依赖补习的习惯

  综上,对教培进行严格规范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撤销,保留部分有原则、教学质量好的类型,可以满足家长培养后代的现实需要。

  

  但家长们需要明白,好成绩的条件来源于多方面。校外辅导只是一种补充形式,对于严重偏科的同学比较合适。但是如果养成依赖,反而会产生更多弊端。

  课堂上老师讲的是精华,有的学生因为知道课后参加校外辅导,课上就不认真听课。这是本末倒置。而且校外老师有个缺点,他们不像学校教师经常参加市里、省里的教学会议。

  就算他们讲解知识的水平不错,但是在考试方向、思维模式等方面,跟校内老师有着很大区别。学生和家长需要认真筛选。

  【话题】你如何看待教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