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给英语教材挑错体现求真精神
近日,辽宁沈阳七年级学生崔宸溪在预习英语教材时,发现一页中的配图蜜蜂其实是食蚜蝇,便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出版社。出版社编辑表示:“我们咨询了生物方面的专家,这个确实弄错了,现在的小孩很厉害,非常专业。”(10月12日 辽宁法制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毫无疑问,求真是教育的宗旨,也是目的。坚持聚焦真实、捕捉真相、探求真知、追求真理,应该是学生拥有的宝贵品质。
七年级学生崔宸溪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教材中配文为“蜜蜂”的图片其实是食蚜蝇,张冠李戴属于知识性的错误,于是他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出版社。出版社编辑立即咨询生物方面专家,证明这确实是错误,并对崔宸溪的专业知识进行赞扬,字里行间更是对他给予肯定。一则其本人的专业知识不容小觑,二则其本人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三则是其在这件事情上具有质疑精神和求真劲头。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之本,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对于大多数师生而言,就是圭臬。然而,教材也是由人来编写的,况且中小学教材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出现错误也在所难免。学生质疑教材的知识性错误,并向出版社指出进行纠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基于自己知识储备,摆脱权威性的约束,勇于表达意见。
敢于质疑,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悄然觉醒;而求真更是教育的初衷和目的,是避免求学者沦为庸常之人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辩证思考,还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思想闪耀,都是鼓励人们拨开迷雾,向真理、真电影盒子知、真实努力靠近的指路明灯。
之前,福州小学生质疑后羿射九日的报道刷了屏,人教社发文回应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的“蹚”字的确用得不恰;今天,沈阳七年级学生崔宸溪又指出英语教材中配图的知识性错误,也得到了出版社的肯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版方的做法也值得点赞,因为他们呵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真欲,这对学生的质疑精神是一种鼓励。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进步,需要更多的人始终怀有一颗求真的心,如此科学才能进步,创新才能赓续。孩子是未来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鼓励他们在思索中质疑,在务实中求真,才能让他们真正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自由的呼吸,这无疑也是国家和民族之幸运。(樊树林)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