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祥:25载坚持捐书4000多册

  姓名:朱月祥

  年龄:45岁

  记者印象:坚持25年的毅力;精挑细选的诚心;不愿为人知的低调。

  人物感言:“20多年前我就立下誓言,这件事(捐书)要干一辈子,现在每做一次就觉得向我的目标迈进了一小步,很有成就感。”

  名人传记系列,少年红色经典系列,古诗词,寓言……一张张被妥善保存的购书清单详细记录了朱月祥的25载捐书历程,为了弥补儿时不能尽情遨游书海的遗憾,他硬是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钱来坚持每年捐书近百册,25年来共捐出图书逾4000册,价值近3万元,“不管我的家庭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我的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动,每年捐书不会停止。”他说。

  “家里再困难捐书也不会停”

  小时候朱月祥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便回家务农了,酷爱读书的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学习,但书本的匮乏让他只能从几本书中一解对知识的渴望,“那时候读书很不容易,一方面是缺少好的课外读物,另一方面学习用品也很少,我们的书包常常是老大用完老二用。”谈起过去他感慨地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孩子依然缺书的现状让他决定终结自己儿时的遗憾。1984年,仅20岁的他在清苦的生活中攒下了70多元钱,用这些钱给村里的小学买了文具及近百册课外书。在“3·5学雷锋日”,他将课外书和学习用品送到了自己的母校庙云桥小学,孩子们对这些书本的喜爱让他倍感欣慰。

  然而70多元钱对那时的他而言可是一笔巨大的支出,“那时候环境并不是很好,家里既要造房子又要筹钱给哥哥结婚,我的工资只能勉强用于养家糊口。”朱月祥告诉记者。但生活的拮据没有动摇他捐书的念头,为了筹到每年捐书的钱,他业余时间做油漆匠、抓黄鳝,“不管家里的情况多么困难,捐书一定不能停下来。”他坚定地说。

  校长换了10多任 他的捐书还在继续

  2000年,朱月祥调到了王江泾镇政府工作。工作的变动没有让他中止捐书,反而将捐书的范围扩大到了王江泾镇中心小学,他决定在每年的3月5日和6月1日分别为两所学校捐书。

  每到这两个日子的前夕,朱月祥都会到新华书店仔细选购图书,为了选出更多种类的少儿图书,他专门跑到嘉兴市区的书店,“现在我已经成了书店的老顾客,他们早已习惯我每年两次的大规模买书。”他笑说。

  在这25年中,庙云桥小学电影盒子的校长已经更换了10多任,而王江泾镇中心小学的校领导也是几经更替,但不变的是他们都知道有一个人每年都会准时送来近百册图书。 “我任校长时,他为我们学校捐了6年书,直到现在我对他还是印象深刻。”曾任王江泾镇中心小学副校长的陈亚英告诉记者,“每年他一定会准时送书过来,但常常是默默地放在传达室就走了。”

  “他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因为他的坚持,也因为他做这件事的诚心,我们接受的捐书中很多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但他每次拿来的书都非常受学生欢迎,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书是他精挑细选的。”陈亚英说。

  “以前常有人把自己不需要的书捐出去,而不考虑是否适合他们,我就想我捐的书一定要对小学生的学习有辅导作用,适合各个年龄段。”除了捐书的数量,朱月祥更看重书的质量及是否适合。

  记者感言:翻开朱月祥的购书清单,记者能感受到他在这件事情上的诚意,从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游戏识字图本,到适合中年级学生的少儿故事读本,再到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名人传记系列等,他选择的范围考虑到了小学的各个年龄段,而且每一年的购书单都没有相同的书。在他的善举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热情地付出,耐心地坚守,还有细心地思考,“怎样的最适合他们”是他为善的出发点,受助者的角度是为善者不可忽略的一方,他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