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培训机构治理|市教育局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工作机制初见成效
近日,市教育局召开
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年度工作会
对开展监督调研工作情况
进行梳理总结
讨论交流明年的工作重点
监督员们经过半年的探索实践,掌握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和业务知识,主动融入、共同参与全市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有效减少违规培训行为的发生。
社会监督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三方面:
0 1
“监督”,即对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0 2
“反馈”,即向市教育局反映校外培训治理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各类违法违规培训和安全隐患等问题。
0 3
“宣传”,即积极在各自的领域和平台宣传“双减”法规政策。
推行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工作机制
是深化校外培训治理成效的
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也是推动校外培训环境
持续优化的有力措施
(一)充实市级监管队伍力量
监督员队伍及时有效地提供有关信息,并作为市级层面组织协调、统筹指导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有力依据,实现市级监管力量下沉。
(二)有效拓展问题线索来源
监督员根据《校外培训监督员工作手册》和培训机构日常监督9方面43项具体要求,每月开展监督调研1—2次。第三季度,监督员共监督检查培训机构64家次,第四季度监督检查了98家次。
监督员们多渠道查找违规培训问题,核实群众举报线索,加大了违规培训市级督查力度。
(三)瞄准关键问题突出成效
监督员有基层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也有热心家长和社会人士,还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发挥各自的行业和专业优势,及时发现存在的难题和短板。
学校校长和老师们内外施策发挥校内主阵地作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努力优化升级校内课后服务,让学生学习和成长扎根学校;
热心教育的家长和社会人士代表凝聚社会共识,以自己的感同身受,积极传播理性客观的育儿理念和成长观;
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通过调查了解,提出校外培训治理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供稿:厦门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
编辑:厦门市教育局宣传教育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厦门市教育局(ID:xmedu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