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解锁从农村薄弱校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成长密码

  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

  头上是静止的无垠的天空,

  不宁的海波奔腾喧闹。

  孩子们幻化跳跃地聚会着,

  他们用沙子盖起房屋,

  用空贝壳来游戏。

  他们把枯叶编成小船,

  微笑着把它们漂浮在深远的海上……

  泰戈尔先生曾经深情地描绘过一幅儿童生活的画卷。今天,在城市副中心,一所学校正努力地为学生们构建这样一幅图景:儿童有自己喜欢的生活,喜欢的世界,让学校变成最适合儿童生长的土壤。这所学校就是年轻却充满朝气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

  今天,播报君参加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及通州区教委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现教育之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办学实践研讨活动。16年的时间,从一所薄弱的农村校,成长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所学校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学校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首先,播报君先隆重推出学校的陈金香校长。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堪称真理的话,在这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印证。

  校长名片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在阅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我总是在仰望回头中产生一种敬畏与思考,敬畏于前辈的教育链接,思考于当下的教育现状,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一种具有未来思维属性的教育理解。

  ——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陈金香,正高级教师

  陈金香校长非常认同教育家卢梭先生的观点:“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由教育赐予我们。”

  因此,她将学校作为教育最重要的磁场,立足合作教育与发现教育的时间隧道,在教育发生与变革发展中追寻教育最为重要的价值。在探索中,整合形成“萌芽期-探索期-深化期”的学校特色发展阶段,实现了学校的三次跨越。她以未来为方向,在实现教育功能的多层面转化中开掘学校教育发展的源泉之路。

  

  学校发展

  

  第一次跨越:萌芽期—以合作教育为始端的教育发生

  在开掘学校发展源泉之路的初始阶段,以合作教育为始端,从本质出发,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方法进行实践探究,制定研究课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最终将外显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第一层面的转化。

  第二次跨越:探索期—以发现教育为引领的教育实验

  2007年,学校通过SWOT分析,解读合作教育实验阶段的优势与弊端,内化合作教育研究成果,借鉴布鲁纳先生发现学习理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在“创新方向、研究动力与课程载体”的三维驱动中,通过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了实践校本课程,建构基础型、拓展型、发展型的三级特色发现教育课程体系,将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过程,实现我校教育功能第二层面的转化。

  

  第三次跨越:深化期—以项目研究为特质的教育发展

  在第三次跨越期间,通州区迎来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全面建设发展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要求教育要站在先行的地位上,支撑副中心各项事业的发展。教育要以均衡和优质为目标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通州区教委副主任王秀东介绍,通州区教委全面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各项工作要求,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在统筹协调优质资源学校的现实条件下,牢固树立副中心意识,努力践行副中心的标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聚焦学校课程改革内核,聚力提高干部教师专业素养,在勤勉安静中守望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麦田。

  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为代表的全区各中小学,面对副中心建设的大潮,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不断自我革新,主动发展中,不断实现办学理念的提升、办学质量的提高、办学效果的凸显,实践着副中心教育的蜕变。

  ——通州区教委副主任王秀东

  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也迎来了教育改革的深化期,即以项目研究为特质的教育发展。

  伴随着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发现教育实验的深化,学校利用SPACE矩阵分析模型,分析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与行动策略,建构 “1-2-1”多元化纵深性项目研究体系。

  

  以加法的思维引入多元主题项目,以减法的思维发挥每一个项目的优势与价值。将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实现我校教育功能的第三层面转化。

  一种理念即发现教育理念是1-2-1体系的源头活水。

  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制定成长计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并在教育情境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围绕项目研究主题进行学习与实践,在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实现学生认知结构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两种要素即主题多元与主体获得是1-2-1体系的双要素。

  成立了友善用脑项目研究、A-S-K项目研究等20个主题项目研究。制定包含计划、实施、考核与追踪的阶梯性综合评价阶段。

  一种载体即在思维课堂实践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个性的思维培养变式。

  学校以实验者的姿态将研究建构在课堂之中,实现项目研究与思维课堂的相互影响与同步行走。

  学校管理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不光实现了校长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干部教师一起加速向前。

  播报君发现,实现一所学校的加速发展,只有好的理念还远远不够,那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在管理上是如何开辟出一条优质高速发展的道路的呢?

  陈校长介绍,她们的秘密就是“发现·管理”机制。“发现·管理”机制在多元的解决途径与高效的管理范式中,以五步管理行程为特质,为学校发展开辟出一条关键之路。

  

  第一步,在学校成立伊始,实行制度管理,建立依法治校平台,提升学校科学管理能力。

  第二步,在第一届领导集体成立三年之后,我们以精细化管理机制规范学校制度建设,深度完善《校章》各项内容,确立思维导图式的工作流程。

  第三步,在学校两任副校长去其他学校任校长之后,结合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干部队伍年轻化的特点,聚焦管理干部价值观念与专业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机制。

  第四步,在进入第三个五年发展阶段,在自主化管理机制的推进中,形成教师师德养成策略。引领教师自主制定研究目标,自主制定职业规划,形成文化自觉。

  第五步,近两年在深入贯彻执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过程中,我们确立“两个遵循”,全面促进学校品牌提升。

  五步管理模式它们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阶段,实现管理的情境性、人文性与持续性等特性的校本回应。

  学校在自觉自新的成长之路中,充分借助优质资源的助力,在“开实验之风 办多元之才”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与时俱进,整体规划,加强学校特色化管理,深抓两支队伍建设,在教育研究中全面进行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科学完善教育评价系统,为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获得与品质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学校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科研助力

  16年来,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与全力、持续的助力下,从学校规划到科研引领,从学校课程建设到每节课堂,从队伍建设到学生培养,从项目驱动到学校、教师的自主管理,促使学生的学习力,教师的研究力,学校的发展力快速提升,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理性的发展之路。

  

  此次会议也有幸请到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方中雄院长,关于如何发挥优质教育研究资源的引领示范与创新实践作用支持普通学校加速发展,方院长可是提出了真知灼见!

  播报君:通过今天的发现课堂展示及特色社团活动,您有哪些直观的感受?

  方中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在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我看到了孩子们充分地发展,愉快地生活,课堂上不断展现出自己的潜能、才华。这让做教育的人感受到一份成就与骄傲。

  

  播报君:作为教科院实验学校的“挖井人”,您怎样理解这个角色?

  方中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我觉得整个过程中,教科院更像是一个陪伴者。目前,全市已有10所学校挂牌了教科院实验学校(包括一所建设中的学校)。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作为最早的一所,16年一路同行,所以,我们的角色不是“挖井人”,而是一起陪伴、探索教育规律与发展路径的合作伙伴。

  十九届四中全会谈到了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关于教育的基本制度是构建一个覆盖全民终身学习发展的教育体系;同时,发挥网络教育、人工智能的优势,创新教育模式,构建适合每个人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改革,构建一个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治理体系。

  播报君:教科院实验学校的建设是否有什么模式可追寻?

  方中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好每一名孩子,建好每一所学校。这是全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追求。关于办好每一所学校,教科院有很好的探索。在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办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归纳为两普双高的办学模式:普通学校,普通政策支持下,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同时希望各区能赋予学校更多权限,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现在的办学模式是区里管控,学校自主办学,教科院做好专业支持。教科院支持办学,就是与学校形成共同体,形成学校的荣誉共同体、实验共同体、发展共同体。通过探索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途径与方法能获得好的教育,让学校得到发展,学生得到发展。

  播报君:如何理解教科院给予学校资源的专业支持?

  方中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关于教科院的专业支持,如何引入资源来发展学校方面,我有三个观点:

  一,学校需要自主创生资源,但也不能封闭起来,自生自灭,而需要引入外部资源。引入资源起什么样的作用?这里面不光有对资源起到丰富充实作用的问题,还有对原有办学格局的矫正问题。即引入资源激活学校。

  二、通过资源引入起到整合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师的成长都是自己思考学习的结果,有效的教师培训都是案例式的。如何通过情感共鸣、通过接触,去打动、激活教师,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非常关键。因此,学校的加速发展需要专业支持,避免走弯路。

  三、开放的资源。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校长不要以任何形式把自己局限起来。

  此次会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现教育之路”的探讨,除了教科院及通州区教委的领导外,通州区的各位中小学校长、老师也在思想上擦出了了火花,在行动上凝聚了共识。

  在大家的见证下,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关于合作推进发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