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一《学习今说》

  

  在《史记》中,记载了西楚霸王项羽这样一个故事:让他学文,他说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行;让他习武,他觉得也就能在单挑中战胜敌人;他认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兵法,结果也不了了之。

  很多人以“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理论,觉得这段对项羽童年的纪录,为其失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但我个人觉得,从项羽一生的事迹看来,他至少在文字、武艺、战术上没有吃过亏,毕竟“文能提笔写垓下,武能上马无人敌,破釜沉舟一战成命,彭城三万破十万,杀得刘邦没命跑,诸侯望风降”,也算是令人无限向往的人生巅峰了。

  项羽是公认的军事家、政治家,而我个人还想要“追认”他为“教育家”,因为我从他的话中,得出了对于教育的思考:学习要追求下限,个人的发展要追求上限。

  无论处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国度、怎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学习的本质目的都是不变的,即“解决问题”。若将其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结合起来,就能得出学习的最低要求,是满足衣食住行,而最高要求,就是去实现个人的发展。作为学习的供应商,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国家社会,都可以参考这一理论。

  人,从呱呱坠地起,除了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物本能之外,其他所有的一切,都要通过学习获得。我们学习爬和跑,是为了搜寻资源活下去,躲避危险不死亡,而不是为了参加奥运会;我们学习听和说,是为了判断四周是否有危险,以及告诉同伴“有危险”,而不是参加辩论赛。当然,若是日后发现自己腿特别长,或者说话很好听,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就另当别论了。

  在这个日益内卷的时代,很多家长恨不得将自家娃的起跑线,画在终点线后面,字面意义上的“赢在起跑线”。“三岁识千字,五岁被唐诗”,听上去就能获得很多赞,那么然后呢?

  识字,是一种为了学习“阅读”而必备的能力,但反过来说,要想做好“阅读”,除了能识字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阅历知道作者在写什么、需要一定的理解力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需要一定的共情能力体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这些都不是三岁的孩童能具备的。过早的掌握识字能力,又不能及时为其提供后续的能力,就会带来学习的断层,白白消耗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得不偿失的。

  似乎有这么一种共识,认为学习和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但我想说,学习和教育,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能让他有更高的追求和发展。

  因此,放眼人生的一百年时光,对学习这件事,我们不妨降低期望,先追求结果的下限,打好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感兴趣的或是擅长的的领域,作为长远的目标,去追求其上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