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佳佳:中国动画市场未来可期
中国美术报网
今年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颁给了华人导演,这部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为主角的电影《包宝宝》,让世界看到中国元素,也看到中国动画。
在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讲师李佳佳看来,《包宝宝》符合奥斯卡主旋律“人性”、“亲情”、“家庭”等诉求,故事情节流畅,视觉风格完整,CG动画合成技术一流,是一个成熟的有吸引力的商业短片。这带给中国动画市场以信心,经历过低谷和泡沫,其独有的魅力开始展现。
传统文化让创作更饱满鲜活
2010年,李佳佳前往德国汉堡艺术学院学习,去之前,她渴求西方成熟的艺术,然而,当她抽离国内熟悉环境,在陌生的国度里她深感自我审查的重要。“那时候想,作品可能会变得更加洋气一点儿,但是,反而对流淌在自己血液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敏感起来。”李佳佳说。
在她看来,“传统”一词,应该被活化。“传统”并非只是中国水墨画、戏曲、青花瓷,那些国人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和中国的多样民族或现实,都在传统的范畴里。每一个创作过程,都基于当时当下的心境,或一个情绪状态或一些社会现实,表达和反馈传统,会使作品更加饱满和鲜活。
李佳佳举了一个例子,“零零后”很难做出跨越过去的戏曲题材电影,因为他们没有生活的语境,只能用现代人的立场简单再现。“过去的东西值得学习,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创作,要立足于当下的状态,脚踏实地。”她说,“传统的内涵,是老外学不来的。”
一位西方当代艺术观察学者,十分认同李佳佳的观点,他认为现代人打造的水墨比较业余,没有厚重的底蕴,创作立足日常,也能够反应中国民族内涵,反而能够在国际上立足。
中国动画市场“多元复苏”
2000年后,中国动画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如火如荼”,但很多作品缺乏根基和思考,产生了巨大泡沫。直到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引发观众和媒体追捧,《人民日报》甚至称之为中国动画电影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接着《大鱼海棠》《捉妖记》,以及时下热播的《流浪地球》(画面基本由CG合成,属动画范畴)等等较为完整的优秀动画电影出现,动画在中国电影市场,逐渐拥有话语权。
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动画市场逐渐“多元复苏”。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漫产业规模达1500亿,约占中国文娱产业总规模的24%,与游戏和影视一同构成中国文娱产业三大顶梁柱。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李佳佳在学生身上,也看到中国动画市场未来可期,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希望有更多的理论研究类、观察类的文章出现,客观分析、针砭时弊;希望动画电影实现分级制度;也希望未来持续产出高水准作品,亮相国际舞台。
事实上,中国动画面孔时有亮相国际舞台。中国动画电影导演刘健,曾凭借动画长片《好极了》(英文名《Have a nice day》,又名《大世界》)入围第67届柏林电影节,成为为数不多的入围该项大奖的亚洲动画艺术家之一,在他之前,获得入围的是日本国宝级动艺术家宫崎骏。
李佳佳也凭借《午后三时见(I.C.U at 3p.m.)》获得“动画界四大比赛之一”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会奖,并受官方邀请到法国参加优秀作品展演。其他作品还曾入围多个国内外动画大赛。由她指导的学生作品,也频频亮相国内外各项大赛,并获得多项大奖,这给李佳佳多次带来“优秀指导老师奖”荣誉。
目前李佳正参与刘健的长篇动画创作,预计于2020年上映。之后,她将从女性视角和自我观察的角度出发,完成自己的长篇动画。
(责编:一一)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举报/反馈